9月6日,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浪潮云帆行业智能云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正从普适性的“上云”,迈向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上智”新阶段。
这不仅是一次产品的迭代,更揭示了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具备行业知识、能够持续进化的行业智能云,正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基建”与核心引擎。
时代所向
人工智能驱动云计算迈入产业“深水区”
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及国务院相关政策的落地,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赛迪顾问副总裁宋宇表示,人工智能成为驱动云计算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AI应用正全面进入“深水区”,传统行业云向行业智能云的演进成为必然。这种演进的核心,是从提供标准化的计算、存储资源,转向提供与业务场景紧密耦合的“场景化智能中枢”。这意味着,云平台不再仅仅是IT基础设施的承载者,更是行业知识的汇聚者、业务流程的重塑者和智能决策的赋能者。
以能源行业为例。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杨俊表示,全球能源转型正面临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的三重挑战。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让传统电力系统难以为继,而人工智能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通过构建能够精准感知、智能决策、高效协同的能源智能云,可以有效推动生产端的智能调控、传输端的智慧协同和消费端的精准服务,从而重构整个能源系统。这清晰地表明,未来的云服务必须具备深厚的行业属性,才能真正释放“云+AI”的价值。
变革核心
构建懂行业、懂业务的智能“新基建”
行业智能云的“智能”体现在何处?
浪潮此次发布的云帆行业智能云,提出了“全栈智能SMART”的核心理念,即安全可控、行业定制、智能原生、持续演进、开放共享。
这为我们描绘了新一代智能云基础设施的清晰画像——
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必须具备强大的算力支撑和高效的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支持多元算力的分布式架构,实现“中心+边缘”的云边协同与统一调度,为行业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提供稳定弹性的算力保障。同时,依托先进的数据平台,构建从采集、治理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可信、高质量的数据集,这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驱动模型进化的基础。
其次,核心价值在于应用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基于深度适配业务场景的行业大模型与私域专业模型,平台能够孵化出各类“AI数字员工”。这些智能体不仅能执行重复性任务,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更能辅助复杂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
最后,安全可控是这一切的基石。在金融、医疗、政务等关键行业,采用“一云多芯”的国产化适配架构,建立贯穿数据、应用、终端到运营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智能云得以信赖和应用的前提。这种懂行业、懂业务、高安全、可持续进化的服务形态,正是产业智能化所呼唤的“新基建”。
落地路径
生态协同共筑产业智能化未来
孤舟难渡沧海,众志可越重山。行业智能云的建设与落地,同样需要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生态体系。
浪潮在发布产品的同时成立了“云帆联盟”,旨在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搭建一个“技术共享、场景共建、成果共用”的合作平台。
这一生态模式的价值,在于它直面了当前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困惑——“不会用、用不对”。联盟创新性地提出了“行业智能云落地5大适配原则”:人与组织的适配、应用场景的适配、行业数据的适配、技术能力的适配以及安全可控的适配。这套原则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行动框架,将复杂的智能化转型过程,分解为可度量、可执行的具体步骤,从而降低了应用门槛,加速了价值实现。
行业智能云作为承载这场变革的关键基础设施,联合超过1000家合作伙伴、服务20个重点行业、覆盖上万家客户的生态联盟,其目标正是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从这场发布会向外望去,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时代正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