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勾勒未来 科技兑现想象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这一充满科幻色彩的计划,是中国航天领域聚焦人类生存安全的一次务实探索。
近地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早在上世纪,科幻小说就曾畅想过人类抵御小行星撞击的情节。如今,中国科学家将这份想象细化为可操作的方案——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先派探测器抵近观测,再由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力争通过撞击产生极大动能,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使其数十年内不对地球构成威胁。科幻作品中“改变天体轨迹”的畅想,成为科研人员攻坚的现实课题。
科幻作品一直是我们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与延伸。从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到《我,机器人》里预言的“人机交互”,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畅想,如今都已成为现实。科幻是一种跨界的、跳脱的想象性思维,通过科幻大众可以提前窥探未来科技发展的模样,而科学的特质是严谨和理性,是从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律中去寻找最本质的方法或者思路,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但正是因为一个个尽情放飞的梦想和为此不断付出的努力,人类才能从我们繁衍生息的地球不断探索、不断出发,一次又一次向着宇宙深处迈出坚实的步伐。
科幻勾勒未来,科技兑现想象。科学是科幻的基础,就像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是通过研发柴油动力系统、设计双层壳体抗压结构,才造出真正能潜入深海的潜水设备;《我,机器人》里的“人机交互”,得益于运动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才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大众视野。科技的高速发展,早已推动着其与科幻的关系,从单向的“预言—验证”转变为碰撞交融的共生体。《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硬核科技”,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等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中国航天工业与科幻创作的共同结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空间等技术,为科幻内容的互动与沉浸式体验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科幻作品作为现实对未来的期许,也从前瞻性和预见性等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
科幻之于科学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对科技伦理的深刻反思。《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引发的伦理震颤,《造神年代》里AI造物主与人类文明的博弈……科幻作品的背后,是对科技与人性的持续叩问。在追逐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审慎权衡科技与人性、道德、社会之间的关系,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