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信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共支持46座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其中,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塑料等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超过全球50%的份额,最重要的还是源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所形成的无与伦比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被归结为规模与成本,但当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转型升级便成为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在AI引领的具身智能浪潮之下,工业机器人也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其广泛应用正在重塑着传统生产函数。
从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到新能源、锂电池、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线的改造需求如潮水般涌现。这种由产业升级催生的内生性需求,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世界上最广阔、最复杂的场景。这也是工业机器人需求不断上升的最关键来源。
从产业端来看,工业机器人不仅是劳动力的简单替代,更是通过精准、高效、不知疲倦的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了资源配置,并将劳动者从重复、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性的岗位。
如果说强大的市场需求是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外在拉力,那么持续增强的内生创新能力则是其内在的核心推力。这是因为,庞大的市场不仅意味着巨大的需求,也意味着一个无与伦比的“试验场”和“孵化器”。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只有在真实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中才能不断迭代、走向成熟。正是中国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为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提供了验证技术、优化算法、降低成本、创新应用模式的宝贵机会。
在全球机器人巨头纷纷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的同时,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也在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形成了涵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以最强大的力量,牵引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具体来看,超过50%的装机量中,国产机器人的份额正在稳步提升,这本身就是中国创新力量迭代的最佳注脚。可以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攻关,虽与国际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但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系统集成和应用创新层面,中国企业的智慧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合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企业不仅是在“使用”机器人,更是在“定义”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应复杂工况的智能解决方案,推动“机器换人”向“人机协同”的更高阶段迈进。
这种生产力的跃迁,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超过一半的新增机器人在中国的生产线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业流水线的升级,更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迈向智能制造的关键性提升。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装机量全球过半只是一个“量”的里程碑,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更需在“质”上实现引领。在高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底层软件和操作系统等方面,中国企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这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创新的主攻方向:以庞大市场为依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这也是中国从机器人应用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