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信/文
马来西亚顶尖科技媒体Zing Gadget8月31日消息称,据《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报道,Apple与Samsung近日已在印度对小米采取法律行动,原因是小米在广告宣传中,直接点名并将自家旗舰手机与Apple、Samsung的高端机型进行对比,被认为属于“不公平营销”。此事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有知情人士表示,偷袭营销,即未经对方同意,将自己与竞争品牌等进行关联,从而吸引关注。它的目的在于转移公众的注意力,通过跟知名事件或者知名品牌相关联,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一种联系,从而稀释强势品牌的声音,获得不对称的竞争优势。
图源:AI
反做空一线收集了一些公开报道的较为典型的偷袭营销案例,看看有哪些规律……
部分典型偷袭营销案例
体育领域被看着偷袭营销“发源地”
可见,这种看似“取巧”的营销手段,早已渗透到科技、快消、体育、汽车等多个行业,留下了诸多争议案例。不过,一般默认为体育领域是偷袭营销的发源地。
公开资料显示,偷袭营销源于体育赞助,该概念最早见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柯达通过赞助电视转播商对抗富士。随着赛事赞助权益保护强化,策略转向网络、短信等新媒体领域持续演化。主要形式包括赞助新闻媒体、运动员或举办关联活动。
正因体育赛事自带高流量、高关注度的特点,便容易成为品牌营销的必争之地。可官方赞助商往往需要支付高额费用,一些非赞助商便动起了“歪心思”,通过偷袭营销借赛事热度“分一杯羹”。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2012年耐克“偷袭”阿迪事件,虽然历史悠久,但这一事件堪称经典。据悉,当时耐克巧妙避开限制,将广告拍摄地点选在世界各地名为“伦敦”的地方,再配上“活出你的伟大”的主题,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伦敦奥运会。最终,有37%的消费者误以为耐克是奥运赞助商,而知道阿迪达斯官方身份的仅24%。这一案例至今仍被视为“非赞助商借势赛事”的教科书级操作。
此外,近年来,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的“伊利vs蒙牛”之争,也是最近的典型案例。当时,蒙牛是巴黎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拥有官方授权的赛事营销权益,而伊利的身份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看似都与奥运相关,但权益范围有明确区别。而伊利玩起了“创意关联”:先是抓住“巴黎奥运会会徽与陈鲁豫形象相似”的网络梗,宣布陈鲁豫为“巴黎观赛大使”,拍摄幽默广告片,将其形象与奥运会强行绑定;随后又“发现”巴黎奥运会场馆配色与《西游记》中沙和尚的服装配色相近,邀请沙和尚扮演者刘大刚担任“伊利巴黎时尚大使”,制作短片调侃“奥运场馆撞衫沙和尚”。
一系列操作下来,不少消费者可能误以为伊利是奥运会官方赞助商,其品牌声量甚至一度盖过蒙牛。这种“绕开官方授权、借助赛事相关元素营销”的方式,正是体育领域偷袭营销的典型逻辑——非赞助商通过关联赛事人物、场景、热点等,稀释官方赞助商的权益价值,实现低成本引流。
科技圈“神仙打架”
除体育领域外,科技行业也是偷袭营销的“高发地”,毕竟头部品牌自带流量,一旦产生关联,极易引发市场关注。
科技巨头对品牌形象极为看重,企业通过贬低对手抬高自己的方式,不仅容易让消费者对竞品产生负面联想,也打破了行业默认的竞争规则,最终极易引来法律反击。
三星就曾是偷袭营销的实践者。2024年11月,三星电子发布一则名为《SimonSays》的广告,将矛头直指苹果,隐含对苹果“创新不足”的嘲讽。广告中,三星通过刻画苹果粉丝盲目跟风、对同质化产品趋之若鹜的场景,反衬自家产品在设计、功能上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强调折叠屏手机的形态创新,对比苹果多年未变的直板机外观等。
该广告上线后,也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质疑,认为这一行为存在不好影响。可见,这种“指名道姓”的对比,虽然能让自身产品更易被关注,但不一定能获得网友的认可。
其次,据新华每日电讯,当下我国部分车企陷入“流量即销量”的认识误区,甚至不惜用互怼互黑来获取所谓的竞争优势,有些车企造谣中伤竞争对手,破坏了行业生态。偷袭营销就成为了部分品牌的手段之一。
2023年12月,特斯拉就因一则短视频引发了与理想汽车的争议。当时特斯拉官方账号发布了《买电动车看什么,请大声说出你的答案!》的视频,其中四个片段均暗藏“玄机”,如先是强调“不选电池大的,要选能效高的”,并标注Model3的续航数据,暗指理想汽车依赖“大电池堆续航”;随后又提出“不选PPT安全,要选真实安全”,配图中人物虽打码,但轮廓疑似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照片上“500万以内最好的SUV”的 文字,更是直接指向理想L9的宣传语。
该视频上线后,被解读为“特斯拉暗讽理想”。对此,理想汽车疑似当天就发布了内容进行回应。反做空一线通过查询,发现在特斯拉官方账号上已看不到这一视频,但在理想汽车的官方微博上,仍能看到疑似回复的内容。
图为理想汽车疑似对“特斯拉的暗讽”进行的回复 截自理想汽车微博
从营销逻辑来看,通过影射对手的产品策略与宣传话术来突出自身优势,本质上就是借助其他品牌热度制造话题,自然属于典型的偷袭营销。可这种“针对性暗讽”,很容易引发行业内的“骂战”,导致竞争环境恶化。
快消行业也“不甘示弱”
如果说科技圈的偷袭营销偏向“硬刚”,快消行业则更擅长“内涵与调侃”......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广告大战”已持续了很久,可以说,作为消费者,面对他们两家的竞争,已有些见怪不怪了。但近来,百事可乐推出的一则《卧底杯》广告却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和称赞。据悉,视频在美国引发了震动,广告发布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的观看次数超过140万,点赞量超过2.5万。
该广告内容包括:百事可乐安排自家“特工”潜入与可口可乐有官方合作的麦当劳、汉堡王、温蒂汉堡等快餐连锁店,其任务是悄悄将顾客的饮料换成百事可乐,还对饮料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观看到这一广告后,在Instagram、Facebook、X等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希望在麦当劳中喝到百事可乐。
据悉,根据《饮料文摘》(BeverageDigest)的数据(按照销量计算)显示,美国罐装汽水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继2023年丢了“千年老二”的位置之后,百事可乐的排名再次下滑,首次跌出行业前三,市场份额降至7.97%,同比下滑超过0.3个百分点。【注:此处指的是经典百事可乐,不包括健怡百事等其他版本】。
百事可乐2024年实现营收918.54亿美元,同比微增0.42%;实现净利润95.78亿美元,同比增长5.55%。规模370亿美元的国际业务(约占2024年总净收入和核心部门营业利润的40%)成为增长引擎,北美市场则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
另外,就在最近发生的一起“暗战”也是偷袭营销的典型案例。2025年8月,拉芳推出“小金条发膜”时,因一组宣传语陷入争议。在天猫旗舰店的海报上,拉芳特意标注“‘1分钟’不是商标,我们真修复”;线下地推广告则更直接,打出“3分钟也算奇迹?”“使用1分钟修护秀发累积损伤”等字样。了解的人便可看出,这是在“内涵”竞争对手潘婷——潘婷的“3分钟奇迹发膜”是多年经典单品,此前还曾因“3分钟奇迹”商标问题引发过讨论。
针对拉芳的这番操作,有法律人士指出,商家在使用此种营销策略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针对此事,据南都湾财社消息拉芳家化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这是新品宣传语,感谢广大网友的关注。针对‘1分钟修护’的表述,该负责人称是如实描述,而针对‘奇迹’是否涉嫌夸大宣传,该负责人予以否认并称,这是企业所进行的技术革新推动产品护发效率更高、护发效果更好。”
盘点完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偷袭营销之所以被部分品牌青睐,核心在于其 “低成本、高回报”的诱惑——无需支付高额的合作费用,只需通过关联知名品牌、赛事或事件,就能快速吸引公众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提升品牌声量。可以说,这种“借势”似乎是“弯道超车”的捷径。
但偷袭营销的风险如何?是否涉及法律问题?是否涉及不正当竞争?红线在哪?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营销时需要把握的。短期的流量红利或许能让企业“火一把”,但最根本的能支撑品牌走得长远的,是过硬的产品实力与健康的竞争心态。
[引用]
① 苹果、三星联手发律师函,要求小米停止偷袭营销,这是准备搞事儿?.朱希苑.2025-08-30
② 新华每日电讯:汽车行业需走出“互怼互黑”的竞争误区.新华每日电讯.2025-06-20
③ 特斯拉暗讽理想?称买车不能选冰箱彩电大沙发和PPT安全理想回应:无论哪“三电”L系都很强.经济网.2023-12-29
④ “‘1分钟’不是商标”!拉芳广告语被指内涵潘婷,律师: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红星新闻.2025-08-02
⑤ 蹭世界杯热点?隐性营销有风险.36氪.2022-11-24
⑥ 三星新广告讽刺苹果创新不足,引网友吐槽.IT之家.2024-11-14
⑦ 百事可乐“上门挑衅”可口可乐,离谱商战笑不活了.网易新闻.2024-11-28
⑧ 美国第二大汽水品牌:市占率8.3%,雪碧第三,百事可乐掉到第四.新潮商评论.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