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青岛港承载国家战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分三步走建成场景创新、资源聚集、生态共赢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一是研发核心高价值场景,二是打造全栈国产化支撑能力,三是培育基地持续发展动能。
9月9日,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工作部署会在青岛举行。
此举标志着青岛、绵阳、厦门三个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全面启动建设,携手打造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其中,由港口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港口)。
据介绍,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承担着将行业应用设想转化为产品方案,并迅速推向市场的重要使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行动按下加速键。交通运输部积极响应这一行动部署,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路径,推动青岛、绵阳、厦门三地,成功获批建设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这三个基地将分别围绕智慧港口、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等方向,通过汇聚行业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提供验证环境,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培育。
会上,三个中试基地的牵头单位——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绵阳科技城新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供应链数智创新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基地建设方案和目前工作进展。
据介绍,山东港口青岛港承载国家战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分三步走建成场景创新、资源聚集、生态共赢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一是研发核心高价值场景,二是打造全栈国产化支撑能力,三是培育基地持续发展动能。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技术引领、搭建协同平台、聚焦成果转化、培育共赢生态,搭建好“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培育-生态塑造”的桥梁,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真正走进行业应用一线,推动基地建设走深走实,将中试基地打造成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试验田”“孵化器”和“示范窗”,成为推动智能化行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奠定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坚实基础。
活动同期,还举行了港口行业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并发布了“人工智能+港口”倡议书。
深化港口行业与人工智能的全要素、深层次、规模化融合应用,是山东港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
山东港口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规模体量领先、应用场景丰富、产业资源集聚等优势,深度融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布局,矢志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担纲“科技示范工程”,高标准完成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任务。
此外,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首个港口服务大模型“方舟”等系列首创成果,实现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智慧作业全覆盖,口岸服务线上流程全贯通。
同时,致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1+N”开放共享模式,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持续拓展“船海岸陆网”全空间、畅通“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合作共赢的港航科技生态圈加速构筑。
山东港口表示,将以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为新起点,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各方一道,与绵阳、厦门等基地联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港口生产运营、供应链综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持续拓展智慧应用新场景,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