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餐桌前,5岁的童童正举着一个圆乎乎的智能故事机,跟着里面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隔壁书房里,初二的轩轩则对着学习机屏幕,眉头紧锁地研究一道物理题,屏幕上的“AI小老师”正用动画演示“光的折射”原理——这两幅场景,如今在很多家庭里都能见到。
当科技与教育越走越近,智能学习设备从曾经的“稀罕物”变成了孩子书桌旁的“常客”:能点读的绘本、会批改作业的平板、可打印错题的便携机器……它们像一群沉默却贴心的伙伴,陪着孩子认字、算题、应对复杂的学科知识,随着孩子对着屏幕的时间与日俱增,家长心里的疑问也跟着冒出来:这么多电子产品,到底是帮孩子学习的“利器”,还是会让孩子依赖、分心的“麻烦”?这些智能学习设备到底好不好?
1 学习机品类众多
在商场的电教区域,琳琅满目的学习机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有步步高学习机、科大讯飞学习机、学而思学习机等。“我们步步高是耕耘29年的老牌产品,它的内容全面性有口皆碑。7.5万节+教材名师视频,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全覆盖,10亿+知识点题库,资料终身免费更新。还有AI实景互动课本,通过3D动漫展示教学内容,像放动画片一样,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销售员介绍说。
“我的好多办公用品都是科大讯飞,现在孩子上小学了,也给他过来选选。”消费者张先生说道。销售员向张先生介绍着,科大讯飞学习机的AI同步精准学功能十分强大,孩子做几道题,就能精准定位知识薄弱项,随后获取专属学习资源与变式练习,就如同专属私教时刻陪伴。并且,它和全国5万所中小学密切合作,内容紧贴各地考纲,能满足多样化考试需求,题库丰富且更新及时。
顾客最多的还数学而思学习机店铺。“内涵自研体系,覆盖小学主流版本教材,难度分阶梯设置,不管孩子基础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从校内同步、专项学习到培优拓展,所有课程均为自主研发,教学水准有保障。其配备的10大AI辅助功能,像AI作文助手、AI听写等,能满足多种学习场景。”销售员刚为顾客介绍完产品,就有两位顾客下单购买。“我们其实在网上早就了解过,孩子同学也有用过的,反响都不错。所以就直接购买了。”顾客乔女士说道。
这些学习机价格从2000元到上万元价位不等,能满足不同家庭的消费需求。早教机、点读笔价格基本在几百到千元以上。“单看价格有点贵,但是这比给孩子请家教报早教中心划算多了,而且是终身制,还可以传承给弟弟妹妹。”销售员说。
2 让学习不枯燥,让成长有温度
很多家长第一次感受到智能学习设备的“过人之处”,是发现孩子突然对学习有了兴趣。4岁的诺诺以前最怕认汉字,妈妈教她“山”“水”时,她总坐不住,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啃手指。直到妈妈带回来一套AR智能点读书,情况彻底变了——点一下书上的“山”字,屏幕上立刻跳出一座绿油油的青山,还能听到小鸟的叫声;点“水”字,就有潺潺的溪流动画流过书页。现在诺诺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主动抱着点读书坐在地毯上,指着上面的字问妈妈:“这个字点一下,会出来什么呀?”
小学三年级的浩浩数学偏科,尤其怕“图形面积计算”,对着课本上的长方形、三角形,总像对着看不懂的“密码”。爸爸给他买了一台带触控笔的学习平板后,浩浩发现:只要用笔画出图形,屏幕上就会跳出立体模型,手指拖动还能看到“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动态过程。“原来面积公式是这样来的!”那天晚上,浩浩兴奋地拉着爸爸,把自己的发现讲了一遍又一遍,眼里的光比以前亮了不少。
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智能设备能帮他们省下时间、精准突破难点。初三的雨桐以前整理错题要花好几个小时,抄题、写答案、分类,常常弄到深夜还没弄完。后来妈妈给她买了错题打印机,只要扫描一下错题,几秒钟就能打印出来,还能自动去除答案、标注知识点。“现在整理一套数学错题,半小时就够了,剩下的时间我能多做一套英语阅读,或者看会儿喜欢的科普书。”雨桐说,以前她总觉得“错题是负担”,现在却觉得“错题能帮我找到不会的地方,反而轻松了”。
让家长暖心的是,有些智能设备还能悄悄守护孩子的成长。智能作业灯不仅能调节亮度保护眼睛,还会在孩子连续学习40分钟后提醒:“该休息啦,看看窗外的绿树吧”;有的学习平板能监测孩子的使用时长,家长通过手机APP就能知道孩子是在学语文,还是偷偷玩了游戏;甚至有智能手环式的学习辅助设备,能记录孩子的专注时间,还会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弹出一句鼓励的话:“别着急,慢慢来,你很棒呀!”这些细节,让冰冷的电子产品有了温度,也让家长少了几分焦虑。
3 依赖和分心是藏在屏幕背后的挑战
不过,智能学习设备的“另一面”,也让很多家长犯过愁。8岁的乐乐刚用平板学习时,遇到不会的题就立刻点“讲解”,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有一次妈妈故意把平板收起来,让他独立做数学作业,结果乐乐对着一道应用题发呆了20分钟,委屈地说:“没有平板讲,我不会做。”妈妈这才意识到:过度依赖设备,反而让孩子丢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依赖,分心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小学五年级的朵朵有次用平板学英语,妈妈路过书房时,发现她正偷偷用平板看动画片——原来平板里除了学习软件,还藏着她下载的娱乐APP。“本来是让她学英语的,结果变成了看动画,真是又气又无奈。”朵朵妈妈说,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盯着朵朵用平板,生怕孩子“借学习的名义玩”。
还有家长担心屏幕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每天用学习机学2小时,再加上看动画片、玩玩具,视力会不会受影响?”初一学生小宇的妈妈就有这样的顾虑,她发现小宇最近看东西总喜欢眯眼睛,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有轻微近视,建议减少屏幕使用时间。“现在我每天都盯着他,用学习机半小时就必须休息,还得陪他做眼保健操。”
更让一些家长纠结的是“亲子互动变少”。以前晚上吃完饭,妈妈会陪三年级的萌萌一起读绘本、背古诗;自从萌萌有了智能故事机,就总抱着机器自己听,妈妈想陪她读,她还会说:“故事机讲得比你好,还有音乐呢。”妈妈心里难免有点失落:“难道电子产品会抢走我和孩子的相处时间?”
4 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关键在于“怎么用”
其实,智能学习设备本身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就像一把尺子,能不能帮孩子量准知识的深度,全看家长和孩子怎么“握”这把尺子。
控制“依赖”的关键,是给孩子留足“思考空间”。乐乐妈妈后来调整了方法:让乐乐遇到难题时,先自己想5分钟,把能想到的思路写在纸上,实在不会再用平板看讲解。刚开始乐乐不适应,总嚷嚷着“想不出来”,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出一些简单的题,自信心也回来了。“现在他用平板,更多是用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对不对,而不是直接找答案。”
避免“分心”的办法,是帮孩子建立“使用规则”。朵朵妈妈给平板设置了“学习模式”:开启后只能打开学习软件,娱乐APP全部锁住,每天只能用2小时,时间一到自动锁屏。她还和朵朵约定:如果这周用平板时没有偷偷玩,周末就带她去公园放风筝。“现在朵朵用平板很自觉,还会主动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学完英语了,平板可以关掉啦’。”
至于屏幕对眼睛的影响,除了控制使用时间,选择设备时也有技巧:优先选有“护眼模式”的学习机,屏幕亮度能自动调节;让孩子用设备时保持合适的距离,书桌旁放一盏光线柔和的台灯;每使用半小时,就陪孩子做一次眼保健操,或者一起看看窗外的绿树。小宇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坚持了两个月后,小宇眯眼睛的次数明显少了。
而“亲子互动”其实并不会被智能设备抢走,反而能借设备变得更有趣。萌萌妈妈后来发现,萌萌听故事机里的古诗时,会跟着念,于是她就陪着萌萌一起念,还和萌萌玩“古诗接龙”:萌萌念“春眠不觉晓”,妈妈接“处处闻啼鸟”;萌萌念“举头望明月”,妈妈接“低头思故乡”。现在每天晚上,母女俩的“古诗游戏”成了固定节目,萌萌还会主动说:“妈妈,今天我们用故事机学一首新诗,然后接龙好不好?”
5 学习设备终是“伙伴”,不是“主角”
傍晚时分,童童抱着智能故事机,跟着里面的声音唱完最后一首儿歌,主动把机器递给妈妈:“妈妈,我明天再听,现在我们玩积木吧。”轩轩也关掉了学习机,把刚弄懂的物理题思路写在笔记本上,走到客厅跟爸爸说:“爸爸,今天我学会了光的折射,我讲给你听呀。”
看着孩子们的样子,我们或许能明白:智能学习设备好不好,从来不是设备本身的问题,而是看我们怎么让它融入孩子的成长。它可以是帮孩子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却不能代替孩子自己迈出探索的脚步;它可以是陪孩子度过学习时光的“伙伴”,却不能取代家长的陪伴和引导。
当孩子对着智能设备学习时,家长要做的不是“严防死守”,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像园丁照顾小树苗一样:帮孩子挡住“过度依赖”的风雨,也给“自主探索”的阳光;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用设备帮他们搭起台阶,而不是直接把答案送到他们手里。
毕竟,智能学习设备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永远是那个愿意主动思考、勇敢探索的孩子。而这些设备的意义,就是用科技的力量,让孩子的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让家长的陪伴更省心、更温暖——这,才是智能学习设备最“好”的样子。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贾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