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因安全风险暂停eSIM业务后,国内市场对这一技术的期待持续升温。2025年6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三大运营商全面推进eSIM技术应用,要求其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实名认证漏洞、跨境写卡滥用等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攻关,运营商系统已实现“空中写号2.0”(激活时间缩短至3分钟)、区块链身份验证、四重安全防护(机卡锁定、地理位置校验等)等创新,并统一了国行手机预装国内通用eSIM证书的标准,彻底消除海外版手机无法办理的壁垒。
中国联通率先行动,其客服透露,目前已在25个省市重启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的eSIM业务,并计划于9月19日iPhone Air开售时同步开放手机eSIM商用试验,用户需前往线下营业厅核实证件后办理。
中国电信则表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待工信部批复后将立即开放,覆盖机型包括iPhone 17系列;
中国移动亦提交申请,强调“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苹果此次发布的iPhone Air以5.5毫米超薄机身刷新纪录,其核心突破正是彻底取消物理SIM卡槽,采用双eSIM设计。
苹果中国官网明确标注,国行版本仅支持中国联通eSIM服务,引发市场对运营商竞争格局的猜测。通信专家刘刚分析称:“苹果的硬件倒逼策略加速了国内技术适配进程,而联通抢跑布局,或为吸引高价值用户、突破市场份额提供差异化抓手。”
事实上,eSIM的普及早有端倪。华为Mate XTs三折叠手机、小米15 Ultra海外版等机型已率先试水无卡设计,而紫光国微、恒宝股份等国内芯片厂商的eSIM解决方案已覆盖全球400余家运营商,为终端厂商提供技术支撑。
据QYResearch预测,2031年全球eSIM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中国作为核心生产与需求市场,产业链上下游正加速协同。
尽管前景广阔,eSIM的全面落地仍面临挑战。目前,中国联通要求用户线下激活eSIM,以符合《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中的实名制要求;而中国移动研究院测算显示,全面推广eSIM后,用户管理成本可降低30%以上,但需防范虚假注册、批量开户等风险。此外,消费者对无卡设计的接受度、终端厂商的适配进度,亦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eSIM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通信行业生态的重构。当用户切换运营商的门槛消失,市场竞争将从资源壁垒转向服务体验,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