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建工三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项目建设现场,塔吊司机已不必再忍受高温高压的驾驶舱。他的“战场”转移到了凉爽的操控室,只需指尖轻点手机屏幕,百米高空的钢铁巨臂便精准吊起数吨建材。这是“无人驾驶”塔吊在安徽的首秀,也是安徽建工集团响应全省智慧工地建设号角、强化项目管理的生动实践。
如今,建筑行业正逐步从依赖人力的“建造时代”迈向数字赋能的“智造时代”。今年8月,安徽省住建厅向全省发出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动员令,蓝图已然绘就:到2027年底,智慧工地整体建设模式基本形成。一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建造革命,在江淮大地蓬勃兴起。走在行业前列的安徽建工集团,正以一系列硬核实践,书写从“汗水浇筑”到“数字驱动”的转型新篇。
破局:在实践中重塑生产力
长期以来,“危、繁、脏、重”是建筑业难以撕掉的标签。立足行业转型关键期,安徽建工集团敏锐捕捉发展机遇,积极引入新型智能建造技术产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项目管理注入新动能。
在建工三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项目现场,具备自主识别与路径规划能力的钢筋绑扎机器人已正式“上岗”。它能够在5秒内完成快速部署,实现全天候连续作业,不仅有效压缩工期,更凭借动态避障与自动定位技术,在复杂条件下大幅提升建设效率与安全性。在建工路桥泾青高速项目,9台无人摊铺与压实设备协同运行,仅需8名人员即可完成20万吨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任务,实现沥青上、中、下面层少人化施工,在质量和效率上实现双提升,是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重大突破。
在集团项目一线,智能无人塔机、建筑机器人、无人摊铺、智能垂直运输设备等10余种智能装备已得到广泛应用。尘土飞扬的“千人会战”转为精密高效的“人机协同”,安徽建工正将新质生产力变为现实图景。
攻坚:以智能生态赋能项目管理
智能建造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一个融合技术、装备与平台的全链条生态。安徽建工集团深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协同体系。
集团依托自主开发的数智管控平台,实现横向和纵向双维赋能:横向整合财务、人资、法务、市场等管理系统,纵向贯穿项目策划、执行、考核全流程,形成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13个核心要素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平台内置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对关键指标进行分层推送与主动干预,帮助管理层及时识别与防范项目风险,有力提升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与风险预控能力。此外,建工水利自主研发“精云”智慧工地系统,通过跨层级业务融合打破信息壁垒,集成智能安全帽、无人机巡检等终端,实现物料实时追踪、能耗分析、环境监测与安全预警。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获得30余项软件著作权及3项发明专利,累计应用于200余项工程项目。
通过一系列物联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安徽建工集团有效推进项目科学管理与降本增效,为绿色建造与节能降碳提供了坚实支撑。
致远:在创新航标下定义建造未来
智能建造不仅关乎效率,更承载着绿色发展的温度。安徽建工集团秉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先进理念,积极投身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实践。这种将建筑“零部件”在智能工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预制,再运送至项目现场进行高效拼装的模式,正是智能建造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的体现。
建工工业化自主研发的Smart-PC智能产业化工厂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各环节资源要素,打造装配式预制构件、预制梁及管桩智慧生产工厂,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现浇现建”的线性流程。建工智能制造聚焦装配式钢结构产品研发,整体引进H型钢智能生产线、全自动波形护栏板生产线等先进生产线,普及新型全自动激光切割设备、AGV物料机器人,并设立全自动“装配式临建”生产车间,为装配式钢结构发展注入更多可能。
截至目前,集团已拥有2家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3家省级产业基地、4家省数字化车间。同时,集团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深化与中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智能装备、绿色建材、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攻关,探索“智能建造+装配式”“智能建造+AI”等跨界融合路径。
通过广泛应用智能化装备、构建数字化平台、深化装配式建造模式,集团在提升项目建造效率、保障施工安全、降低综合成本、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面向未来,安徽建工集团将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智慧建造+精益管理”的发展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建工”力量。(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