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问W君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东风-5C到了2025年才有四个喷口?而重型猛禽火箭却都已经发展到拥有33个发动机了呢?据说这件事在外网上还被拿出来嘲笑咱们,到底真相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外网上流传的“33个发动机”并不是猎鹰重型(Falcon Heavy)的配置。猎鹰重型第一阶段使用的是27台Merlin发动机,而不是33台。真正拥有33台发动机的是SpaceX的星舰系统(Starship)中的第一级助推器——Super Heavy,它搭载了33台Raptor猛禽发动机。这与猎鹰重型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人把“猎鹰重型”和“星舰”混为一谈,甚至错误地称之为“重型猛禽火箭”,这才造成了混乱。
如果只看表面数字,似乎东风-5C的推进力远远落后于SpaceX的火箭,毕竟一个是四个喷口,一个是三十多个发动机,差距看上去惊人。但问题在于,这两种装备根本不是同一类产品,设计目标完全不同。东风-5C是战略核打击的洲际弹道导弹,最重要的特性是稳定、可靠、突防;而SpaceX的星舰和猎鹰火箭的目标是商业航天,追求的是把更多的货物送上轨道,并且降低发射成本。
东风-5C采用的是两级液体燃料推进,每一级一般使用一个大推力的发动机组。这种设计思路追求的是简洁和稳定,确保在高度戒备的核战争背景下依然能稳定点火并完成洲际打击任务。它搭载的多弹头分导重返载具(MIRV)才是技术核心所在,这种分导弹头能在进入大气层后分散开来,分别打击多个目标,极大地提高了突破敌方反导系统的能力。
反观SpaceX的火箭,猎鹰重型使用了27台Merlin发动机并联,而星舰的Super Heavy助推器则使用33台Raptor猛禽发动机。其本质都是“堆小发动机取代超级大推力发动机”,优势在于成本低、可重复使用。更方便的一点在于当飞行过程中一部分发动机损坏就可以对发动机进行替换,从而降低了整个火箭报废掉的风险。
但这样子做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系统复杂度极高,每一台发动机都可能成为潜在故障点。所以说,这种方案更适合商业化需求,比如发射卫星、空间站补给,而不是战略武器。
因此,外网上的“33台发动机嘲讽”,实际上是拿完全不同的领域来类比,类似于把F1赛车和军用坦克对比,说赛车“比坦克快”,但忽略了坦克要面对的是复杂地形和战场存活性,而不是赛道圈速。东风-5C的关键不是发动机数量,而是它能否在全球最严苛的战略对抗中生存和完成打击任务。
要理解东风-5的设计逻辑,我们必须回到冷战背景下的导弹竞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个超级大国都在积极发展洲际导弹。红脖子那边的“民兵-3”固体燃料导弹强调快速反应和简便维护,而大俄的“SS-18”则走大推力液体燃料路线,可以携带更多分导弹头。咱们的东风系列导弹,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到了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时候我们的弹道导弹已经继承了液体燃料导弹大推力、远程打击的传统,同时引入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突防与战略打击能力。
N-1
在历史上,美苏在航天火箭设计中也有过“多发动机簇射”的尝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俄的N-1登月火箭,它采用了30台发动机并联。但结果是四次发射四次失败,原因就在于复杂的发动机系统难以协调控制。而美国的“土星五号”则采用了五台大推力发动机,反而取得了成功,把人类送上了月球。这一历史经验说明,发动机数量并不是衡量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可靠性与协调性才是关键。
土星-5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东风-5的少而精设计就显得尤为合理。它并不追求“数量堆砌”,而是追求“关键时刻的必然成功”。对于核战略武器来说,哪怕只有一次发射失误,都可能意味着整个战略体系的崩溃。因此,导弹设计师们更愿意用大推力、高可靠性的发动机,而不是去冒险堆砌几十个小发动机。
与此同时,东风-5的系列的分导弹头技术才是真正的杀手锏。想象一下,当导弹进入再入段时,分散出多达十个弹头,同时向不同目标飞去,对方的反导系统就会面临几乎无解的难题。即便拦截成功一部分,也难以阻止剩余弹头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能力,才是战略核武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相比之下,SpaceX火箭即便拥有再多发动机,也不过是把卫星送入轨道,对战略格局没有直接影响。
进一步来看,中国的导弹发展并不仅仅止步于东风-5C。更先进的东风-61已经进入部署阶段,它采用固体燃料,具备公路机动发射能力,可以携带更多分导弹头,反应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这种导弹才是真正让对手头疼的对象。外网若是拿东风-5C和星舰比较,本身就说明他们对中国核力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甚至带有刻意轻视的意味。
再回头看SpaceX的选择。马斯克走的是商业航天路线,强调低成本与复用。33台猛禽发动机的确是壮观的工程奇迹,但它所面对的风险、挑战以及容错空间,与核武器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星舰失败了几次,也不过是多花了几个亿,还能“再来一次”。
但如果东风-5C发射失败,那就意味着国家战略信誉的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这就是两者在设计逻辑上的根本不同。所以,当有人拿“33个发动机”来嘲讽东风-5C时,我们完全可以轻描淡写地回应:发动机数量不是比拼的关键,真正决定一款武器价值的,是它是否能完成使命。东风-5C的四个喷口,足以支撑它携带十个分导弹头飞越大洋,精准命中目标;而星舰的33个发动机,再多也只是把更多货物送到太空。两者的差距,不在数量,而在战略层次。
所以从战略意义上说,东风-5C所代表的核威慑力量,仍然是大国博弈中最核心的“终极筹码”。它的存在,确保了中国在面对任何潜在威胁时,都能以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捍卫国家安全。而SpaceX火箭则代表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高度,它的贡献在于降低太空进入成本,推动人类进入太空社会。如果非得让两者做对比,就好像要说出铁人王进喜和院士袁隆平谁的贡献更大了。这两者都有意义,但意义上各有不同。
当然了,看外观“觉得”胜负优劣,是很多军事小白的潜意识逻辑,但在真正的军事分析上这种“望图生意”的事情并不可取,如果从更深沉次的设计来看武器装备,即便是在阅兵公开的时候我们也更应该留意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东风-5C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形态。但第二级火箭却是用盖板一直遮住的。
其实不仅仅是这次93阅兵的时候东风5C的第二级被遮住了,在19年阅兵的时候东风-5B的二级发动机也是遮住的。甚至在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的时候东风5导弹的第二级也是遮住的:
这些遮住的地方才是更应该引发瞎想更值得分析的部分。而不是非得流于表面去数露出来了几个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