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 王宁宁】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的声音不绝于耳——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智能体应用密集涌现,一场由AI智能体引领的变革是否真正到来?
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智能体时代进化论”见解论坛上,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多位专家就此展开深度讨论。议题覆盖智能体技术突破、多智能体协作、开源生态建设与垂直场景落地,直面行业当前的乐观预期与现实瓶颈。
清华大学副教授、面壁智能首席科学家刘知远指出,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从大模型向智能体的关键跃迁。他强调,专业智能体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是泛化性、自主性与长程性,即面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持续自我进化与学习的能力,以及对海量历史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复用机制。
“多智能体系统正成为新一代群体智能的基础设施,通过仿生分布式架构实现智能体之间的自主协作与动态演化,其影响已从学术研究扩展至产业实践。”刘知远说。
开源框架的成熟成为智能体生态繁荣的关键支撑。DeepWisdom CEO吴承霖介绍了团队开发的MetaGPT,在GitHub获得超过15万星标,成为全球领先的多智能体协作框架,今年3月,Manus爆火时,DeepWisdom团队仅用3小时便利用开源框架复刻出OpenManus。
尽管技术高速演进,智能体在实际落地中仍面临诸多挑战。Ponder CEO盛思雄以AI制作PPT为例,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指出,当前智能体输出内容“碎片化”问题严重,缺乏对信息的深度组织与逻辑构建能力,导致用户仍需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和修改结果,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尚未实现。他认为,应跳出“格式至上”的误区,回归以人为本、过程导向的交互设计。
成本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同样是一大现实瓶颈。Pokee AI朱哲清也坦言,尽管智能体在特定场景(如编程、数学)中表现优异,但其推理成本高、扩展性差的问题限制了大规模商用。尤其在高并发环境中,如何保持系统稳定与响应速度,仍是对技术团队的极大考验。
在“00后Agent应用创业者行业观察”的圆桌讨论中,多位年轻的创业者分享了他们对行业现状的观察。大河财立方记者现场了解到,该圆桌由特工宇宙/观猹创始人仲泰主持,FinGenius创始人花妖、Flowith CMO拐子、SophiaPro联创向劲宇,以及特工宇宙首席科学家刘鸿樟共同分享了新生代创业者们对智能体发展的独到视角。
从硅谷到外滩,从全球趋势到创新最前沿,智能体的进化无疑是2025年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方向之一,然而多位嘉宾认为,当前智能体更适合作为“辅助者”而非“替代者”,人类在创意、战略与复杂环境适应中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
是否真正进入“智能体元年”,或许尚无定论,但2025年无疑是一个关键节点——技术已初步具备爆发潜力,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而如何跨越“可用”到“好用”之间的鸿沟,将是决定智能体能否真正重塑行业的关键。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