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西安经开区两家企业凭借领先的5G技术
应用实力入选国家级名录
成为行业标杆
在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
经开区正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
9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2025年5G工厂名录》,全国48个行业的560个5G工厂项目入选。西安市共5个项目上榜,其中西安经开区独占两席——达能(陕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建设的“陕西达能5G工厂”与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的“风电电机智能制造5G车间”成功入选。
自2022年工信部启动5G工厂“百千万”行动以来,已连续三年公布名录,累计收录1260家建成投产的5G工厂。今年名录覆盖省份与城市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项目表现尤为亮眼。
达能(陕西):
打造绿色智能的5G全连接工厂
达能(陕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自2013年签约入驻经开区以来,始终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与绿色工厂建设。
该公司曾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废弃物零填埋管理体系”最高认证和“碳中和工厂”认证,2025年3月还被评为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零碳或近零碳工厂试点优秀案例。
此次入选的5G工厂项目通过部署5G专用网络,有效应对了海量设备接入、高速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等关键挑战。
项目实现跨区域设备互联,在5G局域网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提供了高效的替代方案,大幅降低了网关设备数量与组网成本。
通过5G技术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企业实现了从订单接收到成品出厂全流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协同。
在检测监测方面,员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即可随时查看设备运行状态,省去了传统人工记录环节,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电子看板集中展示各项生产指标与任务进度,异常情况实时提醒,帮助管理者一目了然。
仓储环节实现了来料检验与库存管理的自动化,显著提高了物料周转准确率。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检验任务,并与仓储系统联动实现快速放行。
在运营管理方面,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通过反向追踪每一环节数据,降低了产品偏差率。
设备维护采用统一制定、工厂本地执行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标准与本地业务的高效对接,提高了产线运转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达能5G工厂在网络安全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首次在国内实现全流量防火墙监控,所有内外数据100%经安全检测,完全满足企业对数据管控的高标准要求。
中车永济电机公司:
构建数据驱动的风电智能制造体系
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作为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同样凭借“风电电机智能制造5G车间”项目入选名录。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价值体系。
该项目深度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打造通用型大数据开发平台,聚焦设计制造与客户服务两大核心场景,开发数据分析示范应用,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公司围绕“品质、效率、赋能”三大主题,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贯通与应用挖掘。从数据开发平台搭建、数据集成贯通、数据应用服务三大维度发力,构建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大数据平台。
通过建立数字化研发、数字化质量、数字化服务等多维度应用体系,为设计优化、工艺改进、制造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改善以及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为实现数据驱动型企业转型,公司重点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围绕数据采集、数据贯通、数据治理三大关键环节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充分融合业务流程、技术架构与管理体系,构建统型IOT 平台。
在西安定子产线、高陵总装产线部署基于5G 技术的工控网络,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高效采集与传输;同时对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进行更新改造,为数据流转与应用提供稳定保障。
此外,公司参照DAMA(数据管理协会)、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等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对业务的赋能能力。
从项目实施成效来看,在生产运营层面,基于5G 技术的工控网络与IOT平台的应用,使西安定子产线、高陵总装产线的现场装备联网率不低于60%,生产数据采集频率提升50% 以上。
生产效率整体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18%,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与试错风险。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公司数据质量达标率提升至98%,数据资产化进程加速。
该项目不仅实现自身生产运营的优化升级,更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产品产值提升,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巩固企业在风能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西安经开区两大项目的成功上榜,是区内企业共同努力、协同创新的成果,集中展现了区域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厚积累与领先水平。随着5G技术与工业场景的不断融合,这些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为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扎实可复制的“经开经验”。
未来,经开区将继续发挥达能、中车等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加入5G工厂建设行列,进一步扩大区域智能制造生态圈。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加强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经开区将加快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助力更多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