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赵港宁 济南报道
9月12日的济南,秋阳正好。历城二中校园里,一抹抹“航天蓝”与少年们的校服白交相辉映,全国首个“中国火箭・历城二中”火箭班授牌仪式在此拉开帷幕。当中国火箭总工程师李少宁与历城二中党委书记李新生共同揭开牌匾红绸时,现场掌声与欢呼声交织,仿佛在宣告:一场连接教育与航天的“星辰之约”,正式启航。
一帧高燃画面,点燃少年航天梦
仪式尚未开始,校园体育馆内已座无虚席。当《捷龙三号+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高燃混剪》视频在大屏上播放,原本喧闹的现场瞬间安静。镜头里,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拖着橘红色尾焰冲破云霄,师生们都被这“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所震撼。
这种震撼,是中国火箭总工程师李少宁最想传递给少年们的力量。“刚进校园时,我就被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进场时的掌声、看到火箭视频时的惊叹,都藏着对未知的渴望。”李少宁在致辞中坦言,火箭班的成立不是一次简单的合作,而是航天人对未来的“薪火传递”,“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航天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能通过知识与努力触碰的未来。”
一次跨界碰撞 让“勤志”与“航天”共生长
历城二中的“勤志”校训,在当天与航天精神撞出了别样火花。“从建校初期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齐鲁名校,我们靠的就是‘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信念。”历城二中党委书记李新生的话里满是骄傲,而火箭班的到来,为这一校训注入了新的内涵,“航天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燃料’,让勤志文化长出航天翅膀。”
这份“燃料”,在签约授牌环节被具象化。随后,历城二中副校长岳善华与中国火箭品宣部部长刘晓松签下《战略合作意向书》,因太空(北京)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刘茵宣读《航天教育倡议书》。
一堂航天课 一场“触星”体验
“想成为航天员,先要能扛住‘千次训练’的枯燥。”授牌仪式后,中国首批航天员、原空军一级飞行员赵传东的“航天第一课”,让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他微笑地指着一张训练照片,笑着说:“我们当时已经35岁,但仍然是从零开始学习航空航天相关的新知识,学无止境啊同学们!”
许多在场的学生纷纷红了眼眶。“以前觉得航天员只需要勇敢,现在才知道,他们背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当赵传东带领全体学生重温航天员誓词——“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时,会场中,大家掷地有声的坚定誓言格外响亮。
而真正让孩子们“触摸星空”的,是课后的沉浸式体验环节。在校园广场上,“火箭整流罩残骸”前围满了好奇的学生,专家们拿着模型,讲解“火箭如何扛住太空压力”;水火箭发射区,学生们亲手组装的“火箭”冲上高空,欢呼声此起彼伏;最热闹的当属VR体验区,这里摆放着多台“火箭发射模拟器”,戴上设备,就能“置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历火箭升空的全过程。
49级初二3班的李商意刚刚摘下VR眼镜,她忍不住发出惊叹:“由我们中国制造的火箭升空,感觉非常震撼。”她的额头沁出细汗,却笑得格外灿烂,“我看到了火箭从装备到发射升空再到外太空一层一层剥离的全过程,太真实了!”
当记者问她感觉“最震撼的瞬间”,李商意毫不犹豫地说:“是‘火箭’冲破大气层的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地球的弧线,那种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自豪感,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一颗种子 静待“摘星”时刻
授牌仪式落幕时,校园里,学生们还在讨论着白天的体验,有的拿着水火箭图纸互相交流,有的在笔记本上写下“航天梦”的规划。
“这只是一个开始。”李新生书记望着孩子们的身影,语气坚定,“未来,我们会把航天课程融入日常教学,邀请航天专家定期授课,还会组建航天科创社团,让‘火箭班’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赵传东也期待着,几年后能在航天团队里看到这些少年的身影:“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就是中国航天的未来希望。”
星空浩瀚,探索不止。当“勤志”少年遇见中国火箭,当教育土壤播下航天种子,打架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历城二中学子,带着这份“触星”的感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航天事业的征途上,书写属于中国少年的“摘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