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子捧回全国CPU设计赛二等奖 玩转硬核竞赛
他凭什么被赞“六边形战士”? 本报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程振伟 王震
毛顿开 |
毛顿开参赛合影 |
日前,在2025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学院智能安全专业大三学生毛顿开获得CPU设计赛(龙芯杯)个人赛二等奖。
“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是出了名的大学生‘硬核’竞赛,历时长、技术难关多,独立设计开发CPU使其运转,基本上是做到了0到1,毛顿开拿到了全国二等奖,全国第11名,这是他勇于挑战、专挑最难啃科研攻关精神的一个成果。”毛顿开的系统能力竞赛指导老师章复嘉说。
事实上,除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毛顿开还在数学建模、短视频创作与AI艺术等领域均有涉猎,被同学们赞为“六边形战士”。
硬核的CPU设计
数学建模锤炼抽象思维能力
大一时的毛顿开,兴趣爱好广泛:他参加英语竞赛,拿下国赛银奖;投身数学建模校赛,初尝团队协作的滋味;也拿起相机,为校园新闻拍摄短视频。这些看似零散的经历,实则是他接下来垒筑“高塔”的底座。
“进入卓越学院,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初次尝试参加竞赛,队长的沟通策划和队员们的专业能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一刻起,我认识到课本之外还有十分广阔的天地,而这正是我应当发展的能力。”毛顿开告诉记者。
在编程能力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他在大二时果断转向专业核心赛道——计算机CPU设计竞赛。这是一场几乎耗时半年的“长征”,从CPU架构设计,到Chisel代码实现,再到仿真与上板验证,每一个环节都需极强的系统思维与耐心打磨。
“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坐在电脑前调试,直到晚上九点多。吃饭、午休、散步,都是碎片时间。”他回忆道,最后半个月,如何查找并修复设计中的bug,几乎是他全部的所思所想。
最终,毛顿开不仅成功完成CPU系统从0到1的搭建,还进入全国决赛。他说:“真正硬核的东西,是靠日复一日的‘慢功夫’堆出来的。”
而这背后,正是他之前在数学建模中锤炼出的抽象思维能力——那种将复杂问题拆解、建模、求解的能力,成为他攻克硬件难题的关键武器。
如果说CPU设计是“最硬核、用跑分说话”的比赛,那么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就是“软硬结合”,既要求精确的计算结果,又需要美观的视觉呈现。为此,毛顿开带领数学建模团队反复打磨模型逻辑,用清晰的图表呈现变量关系,用生动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数学建模不仅是解题,更是科研叙事。”毛顿开说他们当时在论文最后加了一句:“如果这个模型用于城市交通调度,能减少20%的拥堵时间,让数据更有温度。”
2025年,毛顿开带领团队从全球2745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不仅荣获特等奖(获奖率为0.142%),更一举摘得该赛事最高荣誉之一的欧拉奖(Leonhard Euler Award),这是杭电近15年以来首次获得该赛事的冠名奖项。
AI短视频创作
被他当作跨界的创意实验
毛顿开还是杭电短视频创作社团“光语”的核心成员,长期参与校园新闻短视频创作,作品频频发表在学校官方视频号和官方媒体上,点击量屡破新高。
比如AI短片《苏东坡说杭电》,他利用AI生成人物形象、语音配音、背景画面,再通过剪辑合成,将古典文人与现代校园巧妙融合。苏东坡的语气自然流畅,画面诗意盎然,配乐古韵悠长。视频上线后,迅速引发师生热议,甚至被多家媒体转发。
“这不是简单的‘做视频’,而是一次跨界的创意实验。”毛顿开对记者说,“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可以很冷,但表达可以很暖。”
制作视频的经验也加深了他对代码的理解:“我在写代码时,也开始追求简洁、对称、可读性强。虽然编辑器会自动美化,但我依然提醒自己,代码也是语言,要能被人读懂,也要让机器跑得快。”
他甚至提出一个新思考:如何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平衡?就像给AI提示词时,关键词组织得当才能出好图;写代码时,既要考虑效率,也要考虑可维护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机协同”的艺术。
毛顿开说,未来,他想从事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相关的工作,AI框架的硬件适配,让算法跑得更快、更省电,“我不想做容易被替代的岗位,我要做别人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关键角色。”他认为未来的技术竞争,不再只是谁的代码写得更好,而是谁能理解人、连接机器、讲清故事、做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