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以科普之光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创始人
2025-09-13 07:01:05
0

【光明时评】

作者:魏永莲(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

9月1日,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全国首个科普月盛大启幕,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嘉年华在神州大地同步上演。从“科普报告话前沿”到“科普阵地探未来”,从“千万IP创科普”到“科学文化进基层”,再到“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系列特色活动构建起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立体化科普矩阵。这种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的组织方式,既是对传统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系统性升级,更是构建大科普格局的制度创新。

回望发展历程,我国科普事业实现了从零星活动到系统工程的跨越式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扫盲科普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现代化科技馆体系,进入新时代则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全国科普月制度,标志着科普工作完成从政策倡导到法治保障的历史性跃升,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制度基石。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提前实现了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但区域、城乡、代际差异依然明显。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的背景下,公众科学素养与科技发展速度间的落差亟待弥合。作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重要桥梁,科普月活动承载着多重使命:既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更是培育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文化的载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活动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激发效应,犹如播撒在未来的创新火种,将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持久动力。

全国科普月的创新实践,突破了传统科普单向传播的局限,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全民参与的科普新生态。通过“光辉思想领航科普之路展”“新中国科普成就展”等系统呈现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普事业发展成就。例如,宁波渔村的潮汐测量项目实现海洋科学知识的在地化传播,安吉竹林碳足迹可视化则让碳中和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这些创新案例生动诠释了科技自立自强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双向赋能。在成果呈现方面,创新打造“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等融合模式: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高达20米的特色圆柱冰屏,动态展现我国航天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水平;杭州通过茶艺美学诠释天体物理学原理,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文化符号。在群众科普层面,推动社会化协同联动,如北京市联动中央在京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各类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让高深科技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全民科普嘉年华。

全国科普月不仅是活动集中的时间段,更是推动科普工作常态化的重要契机,作为国家科普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持续发展需要构建长效机制。首先,应强化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方性科普法规政策,突出科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推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科普区域均衡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次,应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内容生产机制。基于创新链前端需求,实施前沿科技科普,开展跨界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普交流,将前沿科技及时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科普内容;立足创新链后端,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搭建科普平台,优化创新要素的互动与整合;面向公众需求,依托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的知识盲区,如针对老年人重点设计数字反诈科普,面向青少年开发元宇宙科学实验课等,以科普方式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开发公共文化空间的嵌入式科普场景,开展及时、高效、精准、普惠的科普。再次,应完善资源下沉的配送体系,通过科普大篷车、流动站、乡村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促使公众从被动接受技术成果到主动参与创新过程,从关注科技应用到理解科学精神,破解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公众提供触手可及的科普服务。最后,应构建效果评估的反馈闭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活动影响力进行量化测评,形成策划-执行-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优化内容设计、形式选择、渠道布局、叙事策略,使科普真正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实践过程,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社会土壤。

当科普月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当科学思维真正融入国民精神血脉,科技强国的根基必将坚如磐石。这项国家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科学运动,终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03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一分钟实锤!智星德州菠萝开挂... 第一分钟实锤!智星德州菠萝开挂(来玩德州)一直存在有挂(详细辅助细节方法)小薇(透视辅助)致您一封信...
第2分钟实锤!德扑之星作弊(德... 第2分钟实锤!德扑之星作弊(德州)本来是有挂(详细辅助技巧教程)小薇(透视辅助)致您一封信;亲爱德扑...
六分钟实锤!智星德州菠萝辅助器... 六分钟实锤!智星德州菠萝辅助器(德州俱乐部)果然有挂(详细辅助科技教程)1、下载好智星德州菠萝辅助器...
原创 一...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严寒 校对 | 朝乾 编辑 | 澄澈 10月9日,一项“最硬核”的稀土管制新规...
我国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记者11月12日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与王建浦、王娜...
AI重构电商生态:效率革命下,...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1月12日讯(记者 徐赐豪)“帮我选一款适合猫狗双...
对话何小鹏:在物理AI时代,数... 那些天马行空的科技畅想,都正在从梦想变成现实。 11月5日,第七届小鹏科技日如期进行,活动地在小鹏新...
三星首款三折叠手机有望12月5...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IT之家) IT之家 11 月 12 日消息,据韩媒《朝鲜日报》今天报道,三...
青年力量与文化创新:AI重塑表...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变革,也正在塑造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路径。 当人工智能、数据艺术与舞台表演交汇,...
走!去贵州平塘 揭开“天字号”...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贵州平塘的群山上。来自上海的研学团队刚下车,就被远处的景象吸引——500米口径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