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不过是太阳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剩下的都散逸到茫茫宇宙中浪费掉了,而戴森球就是一种能百分百利用太阳能量的超级装置。
如果我们在太阳周围建造一个这样的巨型能量收集装置,完全包裹住太阳,那么太阳每秒释放的3.8 x 10^26瓦的能量,将几乎全部被我们掌握,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一年总耗电量的数万亿倍,拥有了如此庞大的能源,人类文明将获得源源不断、近乎无限的动力。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戴森球”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坚固的、像鸡蛋壳一样的实体球体,将太阳密不透风地包裹起来,然而戴森本人和后来的科学家们都指出,这样一个完整的实心球壳,在物理上是极不稳定的。
首先是引力问题,一个完美的刚性球壳,其内部的引力是处处为零的,这意味着,球壳与内部的恒星之间没有稳定的引力关系,任何微小的扰动,比如一颗小行星的撞击,都可能导致球壳发生漂移,最终与恒星发生灾难性的碰撞。
其次是材料强度问题,要建造一个半径为1.5亿公里的巨大球壳,并使其能够承受自身的巨大引力和恒星的辐射压力,这需要一种强度远超任何已知或理论上可能的物质,这在工程上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一个现实可行的“戴森球”,其形态更可能是以下几种之一:
首先是戴森云,这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可能的形态,它并非一个连续的结构,而是由无数个独立的能量收集卫星或太阳能帆板组成,这些收集器像一个巨大的蜂群,各自独立地运行在环绕恒星的不同轨道上,它们可以吸收或反射恒星的能量,再通过激光等方式将能量传输到一个集中的接收站。
第二是戴森泡,这是一种更为巧妙的构想。它利用太阳帆的原理,将巨大的、极度轻薄的帆板部署在恒星周围,这些帆板通过接收太阳光的光压来抵消恒星的引力,从而像气球一样“悬浮”在固定的位置,形成一个包裹恒星的非实体“泡泡”。
第三是戴森环,这是一个介于“云”和“壳”之间的形态,即只在恒星的赤道平面上,建造一个由能量收集器组成的、连续的巨型环带。
无论是哪种形态,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将原本散逸到宇宙中的恒星能量,进行最大化、系统化的捕获和利用。
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建造戴森球的难度,远超我们目前的能力,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它面临着几个堪称“神级”的工程挑战,要建造一个包裹太阳的“戴森云”,即使每个收集器都轻薄如纸,其所需的材料总量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科学家估算,这可能需要将整个太阳系内,包括水星、金星、小行星带甚至部分气态巨行星的全部物质都开采和利用起来,这需要一个文明拥有行星级别的采矿和制造能力。
在戴森球建成并开始“盈利”之前,整个建造过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开采行星、运输材料、建造无数个轨道工厂和收集器,这个“前期投入”可能需要一个文明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高强度能源输出。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戴森球依旧只是一个存在于理论和科幻中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永远不可能实现,在数百年、数千年后,当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我们真正开始面临地球能源的枯竭时,建造戴森球,或许将不再是科幻,而是一个关乎文明存续的、现实而迫切的工程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