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夏新闻9月15日电 (记者 于晶)近日,记者在宁夏吴忠市一片辽阔的戈壁滩上看到,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巍然屹立,而守护它们运行的,不再是传统的人工巡检队伍,而是一群特殊的“新员工”——无人机、机器狗和轨道机器人。这里,是中国首个实现全无人化运营的新能源场站——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以下简称“同利风电场”),也成为全球工业智能化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前沿典范。
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中国能源行业正式迈入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同利风电场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风电场运行、巡检、故障预警与运维的全程无人化,不仅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
该风电场采用金风科技GW150-3MW智能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万千瓦,年清洁发电量超过1.3亿度。场站全面应用L3级无人化解决方案,依托云边协同系统,远程调度近300台智能设备,涵盖机器狗、无人机、轨道机器人等,实现了对全场5000多个巡检点的高精度、高频次覆盖。
这些智能设备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深度算法优化和机器学习技术改造,成为适应极端环境与复杂任务的“专业工程师”。例如,机器狗经结构强化与运动算法训练,已胜任戈壁地区多坡多障的巡检任务;无人机则借助计算机视觉与多模态感知技术,实时监测风机状态、识别风险,成为场站管理的“空中天眼”。
无人化运营为同利风电场带来显著效益提升。统计显示,全场年巡检工时减少超过3,000小时,安全性能提高3–5倍,综合人效提升27%以上。在断网等极端情况下,基于边缘自治架构的设备仍可自主执行任务,并在网络恢复后实现数据续传与回溯,体现出高度的系统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
据专业团队测算,如果某一区域部署5座同等规模的无人化场站,可实现全区运维人力减少20人,人机效能指标提升至1.67万千瓦/人,远超传统运营模式。
该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融合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深度学习与最优化算法,构建起覆盖发电、输电、变电全环节的智能感知系统。系统通过“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无线感温”等技术,模拟人类感官实现全天候监测、故障预警与报告自动生成,大幅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推动运维模式从“响应式”转向“预测性”。
目前,三峡能源已在甘肃、宁夏、青海、山西、西藏等多地推广无人化场站建设,并于近日发布《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为行业提供系统化的建设框架与技术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该无人化解决方案具备高度可复用的特点,不仅适用于风电,也可扩展至光伏、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场景,为实现“人工智能+新能源”跨领域融合提供重要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