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欣赏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进行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兵马俑AI修复与互动体验、通过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9月16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中,来自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系统呈现了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戴上VR眼镜,立即进入兵马俑修复现场,通过手柄操作,将一片片碎片组合,即可体验兵马俑修复过程。“借助VR/AR等技术,观众可在数字环境中直观体验兵马俑的修复全过程,从破碎状态到完整复原的每一环节都可视化呈现。”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许阳副教授介绍,这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的应用。
要在数以万计的碎片瓦砾中找出相互关系,恢复其原有模样,是兵马俑修复的关键难题。传统修复主要依靠修复师的经验与技巧,但陶俑碎片成滩,手工复原周期长,量大易错,错拼、误拼时有发生,甚至可能带来二次损坏。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于AI技术,构建了AI驱动的兵马俑数字化修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精准获取兵马俑的三维数据,并全面重建其几何特征。结合神经网络算法,能够智能分析并识别损伤区域,精准区分破损程度及形态特征。基于大数据训练的模型,不仅能准确预测破损部位的原始形态,还能实现高质量的虚拟重建和色彩还原,进而生成完整的数字化修复方案,用数字之手助力破损文物拼起来、站起来、动起来。
除了兵马俑AI修复与互动体验,在文物类展区中,观众还可以体验“数字敦煌”壁画的超高清还原,三星堆古蜀文物的裸眼3D震撼呈现,通过XR技术“穿越”至秦陵地宫,或踏上由18个国家44家机构共建的“云上丝路”。
在“古籍类”展区,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进行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还能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云端畅览万卷珍贵典籍,更可目睹陕西师范大学利用AI技术智能修复破损古籍字画的神奇过程。
“古建遗址类”展区让文化遗产可感可触。故宫数字孪生系统、AI技术赋能的应县木塔、中肯旧石器考古合作成果以及大运河数字工程等32项实践,借助VR沉浸体验、六足机器人高精度测绘、裸眼3D交互等技术,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触、可步入的时空现场。
“非遗类”展区聚焦“科技+传统技艺”的生动融合。观众可佩戴XR设备沉浸式体验“寿春楚歌”的楚文化风情,在“遇见东坡”VR世界中感受宋人雅趣,还能通过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在“钧彩叠鸣”数字交互中体验古琴与钧瓷之美。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示不仅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以技术重塑记忆、以创新传承文明的探索之旅,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开辟新路径。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