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的一天,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聚精会神地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现象:铝镁合金的原子,呈现五重旋转对称的结晶模式。当时,科学界已知固态晶体有几种可能的对称结构,但“五重对称”被认为绝不可能。于是,谢赫特曼的被称为“准晶体”的发现,被普遍认为是荒诞不经的。他自己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了的三个问号,成了科学史上破局震撼力的“叛逆符号”。
大家都认为他实验有问题,而坚持自己重要发现的谢赫特曼被认为是无知、傲慢和固执己见。他实验室的主管拿着一本化学教科书对他说:“请读一下这本书,读完你就会知道自己讲的事情不可能了。”谢赫特曼坚决地回应:表示自己是在显微镜里看到的准晶体,而不是在书里看到的。当时化学界的大腕——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公开羞辱:“谢赫特曼就是胡说八道,哪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被逐出圈子:实验室主管将他踢出研究团队。当谢赫特曼将自己言之有据的论文向学术期刊提交,编辑部不仅拒绝发表,而且并冷嘲热讽“这种妄想只会污染学术圈”。
面对种种打压,谢赫特曼的回应掷地有声:“真相不需要掌声,她只需要存在。”
2009年,俄罗斯火山口出土天然准晶体,谢赫特曼的发现被实锤验证。2011年,他登上诺贝尔化学奖领奖台,教科书得以改写。这一成果,具体落实的应用层面,即准晶体超硬防腐蚀,以用于心脏手术刀、航天引擎涂层等。
科学允许分歧,但更注重纠错。
真理不惧怕任何权威,只服从于事实和真相。而激烈的争论本身,客观上迫使谢赫特曼反复验证数据,炼出铁证。或许,这种现象,就是科学界著名的“对抗性合作”。
哲人说:“科学是不断被证伪的学问,绝不是永恒‘正确’的教条”。
科学史上的凯歌,总是包含着大段悲壮的旋律。然而,这种悲壮,是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