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仅需9毫秒,世界屋脊的雪山融水发出的电能便能闪送千里之外,化作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灯火。9月16日启动建设的藏粤直流输电工程,用“9毫秒闪送”的速度,将高原的“绿电”与大湾区的“活力”紧紧相连。可以说,这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试验场”,更是区域协同的“连心桥”,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壮阔图景。
这一工程的意义,远不止“快”。9毫秒,是人类感知之外的瞬间,却是中国电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又一里程碑。工程要跨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全线近90%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还要面临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新技术研发、2000万千瓦级新能源并入弱电网与直流送出核心技术攻关等世界级挑战。但这些“拦路虎”,都成了中国电力科技的“练兵场”:从自主研制适用于超高海拔工程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从建设运行全过程全面推广“机器代人”到发展应用全状态感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藏粤直流工程通过系列科技攻关,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在国际电力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
这条线路,是能源资源“全国一盘棋”的关键落子。工程跳出了“西电东送”的简单模式,构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对西藏而言,其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却长期受制于开发难度和送出瓶颈。这项工程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预计将带动直接就业10万余人,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对经济大省广东而言,用电量长年稳居全国第一,需要更大规模引入外省份电力。工程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超43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不仅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能源保障,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这种互补共赢的模式,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资源与市场、保护与发展的精准对接,把区域差异变成协同增量,堪称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秀样本。
山海虽远,科技可平;发展之路,协同为要。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9毫秒的电能闪送,不仅是物理意义上跨越千山万水的能量旅程,更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传递着绿色发展理念,连接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愿景。此刻,沿着这条跨越2681公里的“电力天路”,中国正以更坚实的步伐,走向绿色、共享、共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