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书||2025年第24期
《数学、语言与实践
—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研究》
推荐语
当ChatGPT轻松通过数学考试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数学的确定性究竟从何而来?徐弢教授的这部著作,恰似一把打开维特根斯坦思想宝库的钥匙。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不应忘记哲学思考的初心——数学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内容简介
1、数学命题的“语法本质”
书中详细拆解维特根斯坦对“2+2=4”的经典分析:这个等式并非描述事实,而是规定计算规则。正如象棋中“马走日”的规则,数学命题的确定性源于其作为语言游戏的不可违背性。徐弢特别指出,这种语法观为人工智能的符号系统提供了哲学辩护——机器的数学运算本质上是人类规则的延伸。
2、实践优先的数学基础观
针对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纲领,维特根斯坦在书中被引述为:“数学证明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创造确定性。”徐弢通过分析数学教育中的“证明教学”案例,论证数学规范性源于集体实践的共识,而非超验的逻辑实体。这种观点与当代社会学中的“实践转向”形成跨学科呼应。
3、对哥德尔定理的颠覆性解读
面对“数学不完备性”带来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在书中被重构为:“P为真但不可证”这类表述是语法混淆的结果。徐弢通过对比克里普克与麦克道威尔的解读,提出维特根斯坦的解决方案:将数学矛盾视为规则误用,而非逻辑系统的缺陷。这一观点为解决当代数学基础中的“新悖论”提供了新路径。
馆藏信息
馆藏索书号:B561.59/23
馆藏地点:社科图书阅览二区(204室)
图文编辑:翟宁
责任编辑:李艳
审核:张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