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长春航展上,出现了一款引人注目的飞翼无人机。机体外形接近飞翼隐身设计,类似B-21那样,而机身上赫然写着“中国科学院”。参观者很快被它吸引,官方并没有大张旗鼓,但这台外界称为“星影”的无人机,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
先看发动机这一环。中科院早几年就开始在小推力涡扇发动机上做布局,业界常把这类发动机视作长航时、高隐身无人机的“心脏”。资料显示,一款名为TWS800的小涡扇很早就已经进入公众视野,2019年完成了高空台试验,并且当时官方宣传,这款发动机将用于高空高隐身长航作战无人机
它的等级在750公斤推力左右,属于中等推力段。这样的推力,对中型飞翼无人机来说很合适。更关键的是,据称这台发动机采用了“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技术。这种压气机设计有利于在高空维持压缩效率,从而让发动机在稀薄空气里仍能稳定工作。高空运行、保持较高亚音速巡航速度,本身对压气机和燃烧稳定性要求都很高。如果技术能够实现,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就会成为“星影”真实战力的基础。
关于发动机能力,还有一些行业传闻。早年有消息称,TWS800曾被送到俄罗斯做台架或更高空条件下的试验。传闻中,这台小涡扇在一万五千米左右的高度还能保持接近0.8马赫的巡航速度,相当了得。
回到整机本身,“星影”的体型参数也透露实用信息。公开资料显示,机长约7.3米,翼展约15米,作战半径可达2000公里,挂载能力约400公斤,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1平方米。
这组数据说明了几个方向:第一,它是一款中型远程平台,适合长航时侦察和远端打击;第二,400公斤的挂载量既能带光电吊舱和电子战设备,也能带精确制导弹药或小型炸弹组合;第三,2000公里的半径意味着它具备较强的区域覆盖能力,可以执行边远海域或远端阵地的任务。第四,这款无人机拥有优秀的影身能力。“星影”采用飞翼布局,这本身有助于降低雷达反射截面。隐身设计并非只靠外形,还需要进气道、尾喷、表面材料和涂层一并配合。中科院在材料科学方面长期积累,这为整机的隐身处理提供了潜在支撑。进气口和尾喷口的处理、表面抗反射涂层的成熟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整机在雷达前的可探测性。
从战术用途来讲,长航时、高隐身的飞翼无人机在现代作战里价值很大。专门有个词形成,叫做“踹门”。它既能深度渗透敌方领空完成侦察任务,也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承担突防任务。结合电子战与反辐射设备,这类平台可以诱导并消耗敌方防空火力,为后续有人机和精确打击打开通路。尤其在区域拒止、反介入这样的作战背景下,能够长时间滞空并低概率被发现的无人机,就有很强的战术意义。
“星影”的出现还有更深的战略含义。第一层是能力信号:这表明中国在无人作战领域正形成从发动机、材料到整机设计的闭环能力。第二层是战略思路:与其把所有筹码压在少数高端平台上,不如在“高端+规模”两条腿并进。高端无人机和隐身有人机仍然重要,但大量低成本、中等性能的平台能在短期内提供战术弹性,尤其在高强度对抗中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消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