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盖亚卫星传回的光谱数据时,我注意到一组反常的蓝移信号 —— 编号 WD0810-353 的天体谱线偏移量远超常规,换算出的径向速度竟达到每秒 373.7 公里,这意味着它正以极快的速度冲向太阳系。更令人不安的是,按这个速度推算,它将在 2.9 万年后抵达奥尔特云边缘,与太阳的距离缩至 0.49 光年。
这不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被恒星轨迹 "误导"。19 世纪有人观测到天狼星轨迹呈波浪形,却没人能解释原因,直到 68 年后才发现它的白矮星伴星。而 WD0810-353 的争议更激烈:俄罗斯团队通过引力模型测算,它的 63% 太阳质量会像 "宇宙磁铁" 一样,搅动奥尔特云里的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引发类似恐龙灭绝的天体撞击潮。
但当我们用詹姆斯・韦布望远镜重新观测时,矛盾出现了。西班牙团队发现这颗白矮星的氢阿尔法线全被强磁场扭曲,3 亿高斯的磁场就像哈哈镜,让光谱偏移产生了假象。校正后的数据显示,它的真实速度只有每秒 83 公里,根本不会靠近太阳系。这个反转让我想起 2010 年对格利泽 710 的预测,当时也算出它会在 140 万年后逼近太阳系,后来才发现轨道计算漏了星际介质的阻力影响。
即便暂时排除威胁,我还是忍不住设想:如果真有白矮星来袭,人类该如何准备?传统的小行星防御系统肯定没用 —— 白矮星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十吨,地球在它面前就像乒乓球遇上铅球。我们团队曾模拟过引力牵引方案,却卡在推进力计算上:要改变一颗 0.63 太阳质量天体的轨迹,需要相当于 10 亿颗氢弹的持续推力。
实验进行到第 45 天,仪器突然报错。模拟中白矮星的轨迹出现断崖式偏移,比理论值偏折了 17 度。我们排查了三天,才发现是忽略了白矮星的结晶内核影响 —— 就像结冰的湖面会改变水流方向,它内部的 "碳结晶球" 会轻微改变引力分布。这个发现让我们调整了模型,加入了简并物质的状态方程。
现在的研究证实了 WD0810-353 不会来袭,但新的疑问又冒出来:宇宙中还有多少类似的 "流浪白矮星"?它们的磁场干扰会让多少轨迹测算失真?我们计划明年用 ESO 甚大望远镜的偏振滤光片系统,对 100 颗近距白矮星做轨迹复核。
其实换个角度想,2.9 万年的预警本身就是科学的馈赠。白矮星是恒星的 "晚年形态",就像烧尽的煤球,虽然没有能量产生,却能帮我们校准宇宙纪年。这次的争议更让我明白,科学里没有绝对的定论 —— 今天的 "狼来了",可能是明天的 "预警钟"⏰。
或许等人类真的掌握了恒星导航技术,还能利用白矮星的引力做 "宇宙跳板"。毕竟在宇宙尺度上,2.9 万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才刚刚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