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注中国科技,我们必须关注华为;关注华为,我们必然就看到这一突破。
我的第一感觉,这个突破,意义非凡。
对华为来说是这样,对我们中国,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毕竟,未来的世界竞争,是算力的竞争,算力的基础,一是电力,二是芯片。
必须承认,在芯片上,我们还是有短板。我们已经在奋起直追,但种种的掣肘和封锁,与世界最先进的芯片,还是有差距。
华为找到了另一条路。
那就是“超节点+集群”。
在9月18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就发布了两款超节点产品。
一个是Atlas950,另一个是Atlas960。
前者支持8192张昇腾卡,FP8算力达8EFLOPS,互联带宽16PB,较传统架构性能提升17倍;后者更将卡规模拓展至15488张,算力、内存容量再翻倍。
看不懂没关系。
简单说吧,每一个超节点,就好像是大兵团作战,能弥补单个芯片的不足,照样成为“算力巨无霸”。
真正的强者,并非天生拥有最强的资源,而是最善于将现有资源整合出最大效能。
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个不少朋友存在的认知误区。
即将AI算力等同于单颗芯片性能,认为“制程工艺落后就意味着算力不足”。
是差距,我们肯定要承认;但有差距,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因为事实上,算力是“芯片性能+架构设计+资源协同”的综合结果。
在当天发布会的演讲中,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说,“AI算力不等于芯片性能,单颗芯片性能的短板,可以通过‘超节点+集群’方式解决,且实现更强的性能。同时,国内的电力基础设施优势,也很好地解决了算力用电问题。”
从技术逻辑看,华为“超节点+集群”方案,通过两大突破实现“性能跃升”。
其一,依托互联协议“灵衢”破解协同难题。
通过全栈技术创新,实现2.1微秒超低时延、TB级超大带宽传输,让8192张甚至15488张芯片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协同工作,避免了传统计算“卡间时延高、数据传输慢”的痛点。
这正如古人所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其间的精髓,在于化个体之能为整体之势。
其二,我国“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工程已构建起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超节点+集群”可部署在西部算力枢纽,利用清洁电力降低能耗成本,让“算力跟着电力走、电力支撑算力转”成为现实。
事实上,华为当天发布的两款新产品,已经是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
这意味着,即便在单芯片制程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这种组合,中国AI算力仍能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构建起独特的技术优势。
毕竟,就如同排兵布阵,单兵优势很重要,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二)
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弹冠庆贺了?
远远没到时候!
必须看到,尽管“超节点+集群”方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突破,但昇腾生态的发展,仍面临与国际头部厂商的“单芯性能有差距、生态有差距”的挑战。
请注意:生态!
生态很重要,生态很关键,在生态上,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一项技术的伟大,不只在于它本身有多精密,更在于它能唤醒多少共鸣,连接多少伙伴,开创多少可能。
徐直军就强调:“芯片供应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昇腾生态发展,但生态的核心生命力在于‘使用’,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都来使用,国内生态一定会发展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应用迭代→技术优化→生态完善”的正向循环,这也是中国AI生态破局的关键。
这里,必须要说一说灵衢。
请注意:是灵衢,不是灵渠。
所谓灵衢,就是将数量庞大的昇腾卡高效可靠地连接起来,使其在逻辑上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
灵衢研究始于2019年,徐直军介绍,名字就是取“九省通衢”的含义,希望实现大规模算力的联通。
基于灵衢 1.0的Atlas 900超节点,自2025年3月开始交付,已商用部署300多套。如今,华为团队在灵衢1.0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功能、优化性能、提升规模,进一步完善协议,形成了灵衢2.0。
生态为什么重要?
我看有文章是这样介绍的:
从实践路径看,“超节点+集群”为生态共建提供了低门槛、高价值的平台。
一方面,AIaaS(AI即服务)模式将大幅降低参与门槛。
超节点集群通过云平台开放算力后,中小企业无需购置硬件,只需按需付费即可获取万亿级模型的训练、推理能力,这将推动AI技术从“头部企业专属”走向“全行业可及”。
例如,制造企业可借助超节点算力优化生产调度模型,医疗机构能快速部署影像诊断AI系统,这些场景的落地将为昇腾生态积累大量应用数据与案例。
另一方面,灵衢互联协议的开放也为产业链协同创造了条件。
华为宣布开放灵衢互联协议技术规范,意味着上下游企业可基于该协议研发光模块、交换机、服务器等配套产品,形成“超节点硬件+软件工具链+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开放共建”的模式,既能避免“重复研发、资源浪费”,又能吸引芯片设计、算法优化、行业应用等领域的伙伴加入,逐步构建起自主的AI生态体系,最终摆脱对外部生态的依赖。
徐直军就说,“用超节点架构以及支持超节点的灵衢互联协议,打造超节点和集群,来满足我国无穷无尽的算力需求,这既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目标,又是对产业界的承诺,更是对国家的承诺。”
请注意:承诺,对国家的承诺。
他还说:“我们的路肯定不是英伟达的路,现在大家都以英伟达的视角看我们的路,不公平。但我们自己不能‘傻’。我们是短期痛苦,长期不痛苦。”
“把这条路闯出来,把中国产业链拉动起来,这条路就成了路。算不上新范式,是被迫出来的范式,是被逼出来的伟大。”徐直军说,“谁想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呢?肯定想去开创未来的事情。”
好一个被逼出来的伟大!
(三)
最后,怎么看?
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华为真是不简单。
一个超级大国,举全国之力,可以说无所不用之至,无所不用其极,对华为全面绞杀。
但华为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还有重大创新。
我总觉得,一方面,这依靠一股劲。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记得在华为食堂里,曾贴过一张宣传画,一张让人泪目的宣传画。
那是二战期间,美国记者拦住一名奔赴前线的中国士兵。
美国记者: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岁。
美国记者:你觉得中国会胜利吗?
中国士兵: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美国记者:当中国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还是继续参军?
中国士兵笑了笑:那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
平静对话背后,是视死如归的坚定。
很悲壮,但必胜!
但另一方面,还是相信科学,更有对创新的极致追求。
困境如同砥石,弱者被其磨灭,强者却将其磨砺成锋。
所以,直面我们的短板,华为创造性地提出“超节点+集群”,在算力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第二,需要全国共同努力。
科技竞争,毕竟不是简单的企业竞争,更是国与国的竞争。
华为即便有三头六臂,光有一个华为,也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更多机构更多企业加入进来,相互协作,共同创新,打造出一个自主的生态。
这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独行快,众行远。一场技术的远征,需要的不只是孤胆英雄,还要是整个军团的前赴后继。
华为要努力,其他机构企业也要努力。
当然,企业之间,肯定要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这应该是良性的竞争,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第三,我们要冷静要清醒。
每一次突破,都像是暗夜中的一座灯塔,它不仅照亮了一段航程,更昭示着彼岸的方向,激励着后来者前行。
当然,前路漫漫,不排除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我们还是要冷静要清醒,要看到存在差距,更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
这又让我想起华为的另一幅宣传画,一架二战中满是弹孔的伊尔-2飞机,在战斗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但依然坚持飞行,最终安全飞回。
就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开放的力量,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
这个世界,真的并不那么美好。
前几天听一位尊敬的专家型领导讲课,他有句话,真是印象深刻——我们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究竟会有多坏。
但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一切还是要干,最终要靠实力来说话。理性与善意是航行的罗盘,但实力才是压舱的条石。
这个世界,要知道,所有打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原标题:华为这一突破,意义非同寻常
编辑:夏洪玲 责编:吴光亮 审核: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