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快看!这机器人干活比咱还麻利!”在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热闹的展厅里,中铁二局青岛地铁6号线二期05工区的钢筋工老宋兴奋得满脸通红,一边举着手机不停地拍摄,一边招呼同伴。这场原本在他们心中遥不可及、满是“高大上”科技感的国际展会,此刻正以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一群常年与钢筋混凝土为伴的工人兄弟大开眼界,一场关于智慧与创新的探索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之前每天就是干活,哪有人会带着我们参加展览啊,这都不敢想。真是感谢青岛地铁给我们这么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今天才知道这些‘铁疙瘩’能帮咱解决大麻烦!我也算是开了眼界了,拍了好多照片给孩子看,孩子还感觉不可思议。”班组长唐廷禄摸着侧墙智能振捣机器人直咂嘴。他给工友们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振捣混凝土,12个人干8小时还常出现蜂窝麻面,用上这个能自己“看”、自己“调”的机器人,4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质量还更靠谱。
在智慧展示区,来自四川的信号工小王盯着智慧建造展示沙盘及智慧工地系统看了半天:“原来技术已经这么先进,就像看的电影大片里面一样。”
工友们起初只是抱着“看新鲜”的心态逛展,可当看到“火眼金睛”系统精准识别未戴安全帽的作业人员,毫秒级捕捉到模拟火星溅落并触发预警,不少人掏出手机拍下操作界面。“这不就是给动火作业装上了‘电子安全员’吗?”焊工老张指着屏幕里的风险识别画面,和同伴热烈讨论起工地焊接作业时的常见隐患,琢磨着怎么用系统提前规避。从最初凑在展台外围踮脚张望,到后来主动向技术人员索要系统适配方案,工友们的笔记本上渐渐写满了参数设置和应用构想。
从最初凑在展台外围踮脚张望,到后来主动向技术人员索要系统适配方案,工友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看个热闹,而是想要真正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工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班组长唐廷禄说“回去我要把今天见到的新技术跟大家好好讲讲,我们也要搞点东西出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工人的智慧”。
“绝不能让兄弟们白来一趟!”班组两进管理人员陈部长连夜召集“展后分享讨论会”,班组成员将展会中所看的先进技术对大家进行分享交流。随后,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引领大家开展了班组建设创新大讨论。围绕现场安全管控、质量提升、工艺优化等关键方面,工人们踊跃发言,纷纷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建议,为后续班组整体水平提升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将创新“课堂”真正扎根工地,项目部在工区搭建“创新试验角”,将展会上搜集的技术手册、设备参数整理成浅显易懂的“实操指南”,让曾经的施工工地,华丽转身为大家学以致用的“新课堂”。(图片由钟波、祁玮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