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免疫新技术交流会暨重庆市免疫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重庆举行。本次会议以“免疫新技术”为主题,旨在搭建全国免疫学及相关学科专业人士的交流平台,展示免疫科技工作者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与交流。
此次会议由重庆市免疫学会与重庆市中医院联合主办,聚焦免疫技术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特邀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及“四青”人才在内的多位高层次专家与知名学者齐聚山城,共绘学科发展新蓝图。
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会议在重庆市免疫学会秘书长邓有才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在大会开幕式上,重庆市中医院院长吴斌指出,免疫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前沿学科,近年来从基础理论到交叉应用均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革新演进,更对疾病防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免疫新技术交流会暨重庆市免疫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举行(主办方供图)
会上,重庆医科大学张泽民教授以《从细胞的功能单元理解组织和病人》为题,结合自身团队多年深耕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单细胞技术在解析组织微环境中的应用。他通过具体病例数据,展示了如何通过捕捉细胞功能单元的动态变化,精准定位疾病发生的分子靶点,为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提供全新思路。
张泽民分享研究成果(主办方供图)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则以《人体免疫力解码》为主题,从免疫系统的“防御体系”构成、免疫应答的“调控密码”入手,层层递进地解读了免疫力与健康的深层关联。他强调,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深刻影响着人体免疫平衡,而免疫力的精准调控是防治慢性疾病的关键。
吴玉章解读免疫力与健康的深层关联(主办方供图)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波教授从“细胞生态”到“系统生态”的宏观视角,深入探讨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调控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叶菱秀教授以“解码抗体突变轨迹”为题,系统解析了抗体亲和力成熟的分子路径,为疫苗设计与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新东教授揭示了Tfh细胞在不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功能表现及其调控网络。三场报告内容前沿、逻辑严密,引发了现场学者的积极提问与深入交流。
从前沿热点,到基础机制探索与临床转化应用,会议议题多元纷呈,充分展现了免疫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会议过程中,空军军医大学庄然教授围绕“抑郁伴发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的脑肠轴机制研究”,揭示了神经免疫交叉对话的新机制;华南理工大学王志仁教授介绍了基于磷脂前药的新型脂质体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创新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黄启钊教授和程斯进教授则分别从实验与计算两个维度,对肿瘤特异性记忆T细胞和肿瘤微环境进行了系统解码。
多位教授、专家授课掠影(主办方供图)
陆军军医大学田易教授深入探讨了“Th17细胞分化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为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化侃副研究员揭示了“FGF19-FGFR4信号与巨噬细胞极化”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华东理工大学刘琴教授系统阐述了“GasderminE介导神经炎症及其致病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此外,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磊副研究员分享了“Fgl2ininflammationandcancer”的最新研究发现,深入解析了该免疫分子在炎症与肿瘤中的双重功能;山西医科大学郜原教授则从“视觉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免疫学研究”角度,展示了免疫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重要作用,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闭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会议在重庆中医药学院林治华教授的主持下落幕。此次年会不仅为学者们搭建了分享知识、激发灵感的平台,更成为增进友谊、促进合作的纽带。与会学者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拓宽了科研思路,收获了宝贵经验,共同为描绘免疫学发展的新蓝图凝聚了智慧与力量。(邹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