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嫁接”到“系统创新” 科技赋能与产业兴疆的山西实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将绵延无尽的沙海与挂有“山西援疆”标识的新疆金鑫环保科技公司(以下简称“金鑫公司”)分隔成两个世界。
金鑫公司的生产线上,堆积如山的农田残膜正经历“蜕变”。该公司总经理王正剑抓起一把再生塑料颗粒,在阳光下细看:“纯度99.2%,已达到新材料标准。我们将山西的煤炭分选技术跨界应用于残膜分离,这是产业转型的经验嫁接。”
此前,新疆作为我国棉花主产区,棉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产生大量农用残膜,对土壤结构、肥力和棉花产量造成了负面影响。芳草湖农场副场长、晋城援疆干部赵东指着卫星图说:“仅芳草湖农场就有数十个残膜堆放点,残膜总量大、成分复杂、分离处理难度极大。”
转机来自技术跨界。从山西引进的金鑫公司,依托成熟的煤炭分选技术原理,研发出“膜渣重力分离技术”,使残膜分离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今年9月2日,项目正式投产,仅目前试运行的一条生产线7天调试期便消化原料1100多吨,生产近30吨塑料颗粒。未来,这些颗粒将被加工成新型滴灌带、地膜等重回田间,实现循环利用。
科技创新破解生态难题的背后,是山西科技赋能、产业兴疆的双轮驱动、持续发力——不仅输送技术,更是输送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
产业升级助推经济发展。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援建的新疆国泰新华化工园区内,晋华炉气化技术正将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项目负责人指着纵横交错的管道说:“我们主要产品为BDO和PTMEG等高端产品,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创造大量稳定就业岗位,技术溢出效应正在显现。”
农业科技培育新增长点。在五家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郁郁葱葱的虫草参试验田中,山西农业大学援疆干部凌亮弯腰拔起一株虫草参。“看,虫草参全身都是宝,茎叶可作为蔬菜和茶叶食用,根茎能入药,具有降血脂、养气血等功效。”凌亮摘下几片叶子邀请记者像他一样直接塞进嘴里品尝,他边咀嚼边介绍,“这是今年6月首次从山西引种的高附加值药食同源经济植物,预计亩产值可达6000元到9200元。”
电商赋能激活产业造血。在兵团第六师106团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退休职工刘晓琴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这里是六师首个团级电商综合直播基地,凝结着山西援疆干部的心血。神池县援疆干部王全胜介绍,去年10月以来,他们邀请山西电商专家团队实地指导建设基地,并组织106团待业青年、团场网红、退休职工等4批次37人赴神池学习电商经验,要让电商平台成为拉动106团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能源化工到农业科技,从生态治理到电商赋能,山西援疆注重将科技优势与产业思维深度融合。太原理工大学与新疆、阿克苏联合共建智能装备研究院,为当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创新动能;山西奔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物流项目落地五家渠,以绿色物流体系助力当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和六师农科所合作育成12个抗逆高产新品种,助力当地棉花单产提升18%……越来越多的“山西项目”扎根边疆,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
人才培养与民生援疆的山西温度
“风滚草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扎根生长,就像我们山西援疆人,更像新疆的孩子们。”阜康市晋和小学执行校长边永利望着教学楼内的风滚草景观说道。这位来自太原市五一路小学的援疆教师,肩负着将山西优质教育资源植入边疆的使命。
2025年8月30日,占地78亩的晋和小学迎来第一批新生。高标准实验室、创客空间、艺术教室等专业场馆,让孩子们拥有了高质量学习条件。
此前,五一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志荣带领行政团队一行5人走进晋和小学进行“手拉手”帮扶共建,以“使命必达”的担当深入一线,开启了山西教育与新疆教育的深度对话,将晋和小学确定为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共同体成员校之一,采用“对标+塑品”双轮驱动推进,依托第一阶段的“对标植入、规范筑基”和第二阶段的“内生跃迁、品牌立校”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以集团化办学、标准化管理为切入点,实行一体化管理,采用优质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德育共评、师资力量共融的管理模式,开启了晋疆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边永利说:“教育援疆不是简单复制,要注重灵活融通与创造性转化,我们扎根现实土壤,带来了‘欣赏教育’理念,明确‘欣赏每一个孩子,做有质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三级五域六爱’育人体系,以国家基础、拓展体验、活动探究三级课程为载体,融合赏德、赏慧、赏健、赏美、赏行五育领域,通过爱运动强体魄、爱读书成智者、爱师长纳百川、爱生活懂规矩、爱思考会创造、爱祖国成栋梁六爱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0公里外,五家渠第五中学的劳动实践田里,来自晋中的援疆校长郭良正带着学生采摘棉花。这位我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疆团队负责人,创新推出“八个一”包班制度,形成了“周周有互动、月月见成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的核心理念。”郭良说。
更深层的变革在教师队伍中发生。山西名师赴疆带教,新疆教师入晋跟岗学习,双向流动也在两地学生间不断展开。
在教育领域,各学段优秀援疆教师为当地教育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医疗领域,各学科医疗专家通过“1+4+N”等师带徒体系为新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在第六师医院,来自山西省人民医院的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王志峰正在操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摩学习的本地医生阿依古丽在旁边认真记录。作为再次援疆的“老队员”,王志峰先后开展了16项新技术新业务,联合晋疆两地医院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带领团队赴南北疆义诊,通过“师带徒”“一对一”帮扶系统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同为第六师医院的援疆医生、来自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康复科主治医师李志刚积极推动当地建立“骨科—疼痛—康复一体化门诊”,让患者一次就诊即可享受多科诊疗服务。他每周开展讲座、每月讨论病例,引入美式正脊、冲击波疗法、肌肉能量技术等先进疗法,同时每周四赴106团医院坐诊。
106团医院内,忻州援疆医生王永清的办公室四壁挂满锦旗。擅长“灸针奇穴”疗法的他,在援疆的一年多时间里已为上万名患者诊疗。“前阵子在珠海骑行受凉,腿疼难忍,怎么都治不好。”年近60岁的周长影告诉记者,“回新疆后找王大夫针灸几次就好了,很快又能重新踏上骑行中国之路了。”
15年来,山西累计选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1200余名,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站”30余个,培养本土人才8000余名。
教育筑基石,医疗增福祉,养老扶弱彰显情怀。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养老院……”102团梧桐镇敬老院内,众多老人打着拍子齐声歌唱,院长张新玲轻轻为101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魏守登整理衣领。这位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的院长,已在这里守护了老人们35年。2020年,山西援建了敬老院二期工程,使床位增加40%,如今65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98%的服务人员具备职业技能资格。
阜康市阜新街道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老人围坐聊天、逗弄孩童。2024年利用山西援疆资金提升改造后,这里的功能区域更加完善,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可口饭菜,并为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这里不仅是养老场所,更是民族团结平台。”该中心负责人沙尼汗·艾塔木说。
在101团南泉社区和克拉玛依西街社区,由山西援建的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这两个集社区办公、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项目,为多民族融合社区提供了优质服务空间。“以前冬天没地方去,现在可以来这里打太极、跳舞、打柔力球,太好了!”克拉玛依西街舞蹈队队长郭君娥说。
15年来,山西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80%以上援疆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和基层建设,极大改善当地硬件设施,更传递着晋疆深情。山西援疆教师李铮填词的《使命在肩永向前》中唱道:“汾水情丝连天山,援疆之路绽光芒。晋疆一家亲无间,六千里路心相连。”
从“文物出差”到“心灵对话”
文化交融与同心共建的山西情怀
博格达峰下,秋意浓浓。阜康市晋阜文化交流中心内,晋阜民间文物交流展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这些文物让我们了解了山西历史,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哈萨克族牧民巴特尔·托合提说,他的祖辈世代生活在天山脚下,如今通过这些文物,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是山西文化润疆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10年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山西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大省优势,让一批批三晋瑰宝远赴新疆“出差”,成为连接晋疆两地文化交融的纽带。
文物为媒,展开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昌吉州博物馆内,“晋疆铜辉丝路和鸣”青铜文明交流展陈列的60余件(套)山西青铜重器纹饰精美、造型庄重,诉说着3000年前晋国与西域的深厚渊源。“这件鼎器铭文见证晋国与诸侯交往,说明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已通过丝绸之路密切联系。”讲解员的话音落下,维吾尔族文博爱好者艾尔肯·买买提俯身细观,感慨万千。
光影传情,实现镜头内外的双向奔赴。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美术馆内,“东方古堡、人间晋城”摄影展让新疆民众透过镜头领略太行雄姿、古堡神韵;晋城市美术馆,“大美新疆、光影传情”摄影展也让山西人民感受到新疆的辽阔壮美。这场由晋城援疆干部吴鹏牵线的“光影传情”系列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让两地人民看见彼此、读懂彼此。数万幅摄影作品,是艺术展示,更是心灵对话。
双向奔赴,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山西实施“双挂双培”计划,每年选派100名新疆干部到山西跟班学习,组织山西专家赴疆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干部1.5万人次。15年来,山西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群众结成“亲戚”5000余对,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500余场,真正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推进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正在不断解锁双向融合发展的新密码。
站在新起点,山西援疆工作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对口支援,正在探索一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以技术共生突破资源约束,以理念嫁接实现治理创新,以文化耦合促进文明互鉴。这条路径的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哲学——不是单向帮扶,而是双向赋能;不是简单移植,而是有机生长;不是暂时协作,而是永久融合。
当太行山遇见天山,当汾水润泽戈壁,深度交融正诞生新的发展范式。这幅由山西和新疆人民共同绘就的壮美画卷,必将随着新时代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而愈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