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靠卡住中欧班列拿捏对手,没想到短短十几天就先砸了自己的饭碗。
2025 年 9 月,波兰以“安全问题”为由关闭与白俄罗斯边境口岸的举动,曾被外界解读为向中国施压的筹码。
可随着中国替代路线陆续激活,最先陷入被动的反而是波兰。
国内物流行业停摆,欧洲盟友不满,原本紧握的“中转优势”正在悄然流失。
波兰,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对于卡住中欧班列,波兰的底气,似乎来自于手中“不可替代”的地理牌。
作为进入欧盟的关键门户,其马拉舍维奇口岸长期承担着绝大多数班列的中转任务,这些货物在这里分拨至欧洲数十个国家的城市,也为波兰带来了丰厚的物流收益和就业岗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 年 9 月的封锁举动,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
表面看,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白联合军演与无人机越境争议。波兰总理于 9 月初宣布,因军演靠近边境,将从 9 月 12 日起关闭与白俄罗斯的全部边境口岸,内政部长随后明确表示这不是临时措施,将“无限期维持”。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场“安全牌”背后藏着更深的算计。
因为就在封锁前几天,王毅外长刚在华沙与波兰达成共识,对方白纸黑字承诺“保障中欧班列顺畅通行”,转头就翻脸变卦,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显然是把班列通行权与地缘政治捆绑在了一起。
波兰的算盘里,还有外部势力的影子。
作为美国在欧盟内部的重要盟友,波兰一直试图通过配合西方战略换取安全庇护,此次拿中欧班列开刀,不乏想逼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妥协的意图。
波兰外长在会谈中就曾直言,希望中国“敦促俄罗斯停止相关行动”,将贸易通道当作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更关键的是,波兰坚信中国没有替代选项,认为只要卡住这个枢纽,中国就会主动让步,毕竟多年来,绝大多数班列都依赖这条北线通道。
可波兰忘了,时代早已变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贸易命脉系于单一节点,中国对供应链安全的布局,远比波兰想象的更深远。
这种对自身“不可替代性”的误判,为后续的被动埋下了伏笔。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早早就预警,关闭口岸“将严重损害波兰本国企业家的利益”,可惜这番话没能被波兰听进去。
波兰的封锁令生效后,短期影响确实显现:数百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的班列滞留在白俄罗斯境内,欧洲电商平台面临交货延误,供应链综合成本明显上涨。
但就在外界以为中国会陷入被动时,一系列沉稳的应对措施陆续出台,让局势彻底反转。
中国的第一步,是激活早已布局的南线通道。
这条途经哈萨克斯坦、里海、土耳其最终抵达欧洲的路线,此前虽有运行但并非主力,如今随着北线受阻,迅速承担起中转重任。
短短几天内,多趟满载集装箱的班列从南线出发,凭借改造后的通关效率和较低的拥堵风险,很快成为企业的替代选择。
有欧洲物流企业负责人向观察者网表示,南线的激活让他们看到了“不依赖波兰的可能”,后续甚至考虑将部分固定订单转移至此。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北极航道的推进。
9 月 19 日,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愿与俄罗斯等国深化北极航道的基础设施合作,同一天,宁波港一艘货轮已准备起航试航“中欧北极快航”。
这条被气候变暖催生的新通道,能大幅缩短亚欧航程,且受地缘政治干扰较少,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直言,这可能重塑未来的国际贸易流向。
波兰显然没料到,自己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海陆并举”物流网络的成型。
中国的应对没有激烈言辞,却比任何抗议都更有力量。
而波兰这边,麻烦正接踵而至。国内物流、仓储、运输等依赖班列的行业率先受挫,岗位流失与企业破产风险陡增,有当地媒体报道,口岸周边的物流园区已有多家企业暂停运营。
在欧洲内部,德国商会、法国空客等企业联名要求波兰恢复通行,甚至威胁发起赔偿诉讼,认为其“破坏了区域供应链稳定”。
更严重的是,波兰的国际信誉受到冲击。刚达成的合作承诺转头就作废,让不少国家对其“可靠性”打上问号,原本正在洽谈的中国投资项目也随之暂停。
这场较量中,波兰试图用“堵门”换取话语权,最终却堵死了自己的路。
中国则借势完成了物流网络的战略升级,南线的成熟与北极航道的推进,让中欧贸易不再受制于单一节点。
波兰也没想到,它的举动意外促成了“供应链去单一化”,而这恰恰是中国长期追求的目标。
如今,波兰即便开始研究重新开放口岸的方案,但失去的信任与机遇难以轻易挽回。
这场风波再次印证,合作的基石是诚信与共赢。
中国用沉稳的应对证明,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是“卡住别人的路”,而是“铺好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波兰关闭白俄口岸,中欧班列受阻、跨境电商物流承压
2025-09-19 17:22·观察者网
18天直达欧洲 宁波舟山港开通首条北极航道航线
东南网2025-09-23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