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500米的柴达木盆地北缘,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的厂房在戈壁阳光下格外醒目。中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井下采掘画面实时流转,皮带运输机无声运转,边坡监测数据自动更新;矿区外,红果绿树相映成趣,曾经的荒芜之地正生长出“智绿共生”的新图景。
从2003年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建矿至今,这家下辖百万吨级井工矿与30万吨级露天矿的国企,用1.2亿元智能化投入走出“智变”之路,在海西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
高原困局:自然与人力的双重考验
“在这儿走快两步就喘,煮个面条都得用高压锅。”老矿工李师傅的话,道出了大煤沟煤矿的生存底色。
大煤沟煤矿年平均降雨量仅8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78毫米,是降雨量的29倍。稀疏的骆驼刺在“一年长一寸、冬天冻一节”的磨砺中艰难求生,80℃水即沸腾的气压环境,更让这里成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禁区。对矿工而言,每一次下井作业,都是与高寒缺氧的正面较量。
比自然环境更棘手的是“招工难、留人更难”的人才困境。全矿800余名在册职工多为河南籍,对于年产百万吨的标准化矿井而言,一直存在人员缺口。
“内地的年轻人一听要去2000多公里外的高原,大多婉拒;就算来了,也常会因条件艰苦选择离开。”人力资源负责人无奈表示。
2009年从河南义马调来的技术员小王,至今记得初来时的纠结:“缺氧还能扛,最怕对象不理解,之前谈的几个姑娘,一听我在高原上班,感情慢慢就淡了。”
彼时,工矿采煤法虽工艺成熟,但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在高原环境下,人工监测露天边坡需耗费大量体力,且精度难以保证;中央泵房、皮带运输等岗位24小时值守,不仅效率低下,更让本就紧张的人力雪上加霜。如何在严酷环境中破局,成为大煤沟煤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智能破局:技术赋能跑出生产“加速度”
“既然人难来、难留住,那就让机器‘补位’,用智能化解放人力。”2018年起,大煤沟煤矿将智能化转型定为核心战略,在瀚海戈壁上开启了一场“机器换人”的变革。副井绞车房的改造,成为这场变革的“第一枪”。
走进如今的副井绞车房,曾经轰鸣的切电阻调速设备早已“下岗”,新型变频电控系统占据了核心位置。
“这套系统不仅能降低能耗,还能‘变废为宝’!”机电科科长李磊指着监控屏幕介绍,车辆下降时的重力势能可转化为电能回馈电网,仅这一项改造,每年就能节约50万千瓦时电量,同时向电网回馈同等数量的清洁能源,实现了“节能”与“发电”的双重收益。
露天边坡监测的智能化升级,更彰显了技术对安全的赋能价值。因地处地震活跃带,2003年至2010年周边曾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生产安全。过去,人工监测需攀爬边坡布设点位,不仅耗时耗力,数据精度还受环境影响;如今投用的“人工边坡监测雷达预警系统”,凭借雷达技术与智能分析算法,可对采场边坡、排土场等区域实施远距离、高精度监测,实时捕捉地表变形数据并预测滑坡险情,让安全隐患“看得见、早预警”。
在智能化投入的支撑下,这样的变革在矿区随处可见:35个高清监控摄像头与在线监测系统织就“安全预警网”,主运输系统、排水系统实现全国率先无人值守;中央泵房的智能排水系统具备就地、自动、远程三种控制模式,自动记录参数、生成报表,岗位工变身巡检工,减员提效的同时故障率下降60%;主井强力皮带采用变频电控后,启动电流大幅降低,输送效率提升20%,对电网的冲击近乎消除。更值得关注的是,矿区感知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已与青海省矿山安全监察局联网,成为海西州首个实现水害智能化全天候监控的煤矿。
“以前井下巡检靠脚跑,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在中控室就能看全程,到重点区域去巡查就行。”有着15年工龄的巡检工张师傅感慨,智能化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让生产效率“连跳三级”。数据显示,智能化改造后,矿井人均工效提升35%,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保持零记录。
智绿共生:绘就高原发展新图景
“智能化不只是提效,更要让矿山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大煤沟煤矿矿长杨修强看来,高原矿山的发展必须守住“绿色底线”。而智能化技术,正是打通“高效”与“环保”的关键纽带。
空气压缩机房里,设备按照“间歇式节能运行模式”自动启停:当储气罐压力达到上限时,机器自动停机待命;低于下限时,即刻启动工作。
“以前设备24小时连轴转,不少电都浪费了;现在‘按需供血’,每年能节省30万千瓦时电量。”环保办主任滑强峰算了一笔账,加上副井绞车、主井皮带的节能改造,矿区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近千吨,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
在智能化赋能下,矿山的“绿色名片”愈发亮眼。在戈壁荒滩上,职工们栽种的枸杞、沙棘已蔚然成林,喷灌系统通过智能调控精准补水,让红果绿树在干旱高原扎根结果;井下开采采用智能综采放顶煤工艺,资源回采率提升至95%以上,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扰动。
“以前觉得煤矿就是黑灰一片,现在这里有红枸杞、绿灌木,还有智能监控的‘蓝屏幕’,美得很!”不少前来参观或办事的人们由衷赞叹。
如今的大煤沟煤矿,早已摆脱了“傻大黑粗”的旧印象:中控室里数据闪烁,戈壁上红果摇曳,智能化与绿色发展在这里形成奇妙的共振。对于未来,杨修强有着清晰的规划:“智能化没有终点,下一步我们要推进5G网络全覆盖,让远程操控、智能巡检更精准。”
从高原困局到智能破局,从人力短缺到机器赋能,从黑色开采到智绿共生,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用20多载的坚守与创新,在3500米的海拔高度上书写了矿山转型的答卷。
(海西融媒 记者: 孙丹丹 通讯员:沈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