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以“创新驱动产品迭代,专利赋能产业智升”为主题的第三届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专区活动在杭州大会展中心7号馆正式拉开帷幕。
本届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设置展区总面积10000平方米,设有序厅、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馆、产业馆、企业馆、综合馆及路演区六大区域,汇集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3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人工智能、磁性材料、绿色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的800余件专利密集型产品,其中100余件产品系首次在国家级展会上展出,16家参展企业的首发首秀产品闪亮登场。
“镇馆之宝” 亮点扫描
走进本届展览的产业馆,参观者会发现,展区改变了以往按地域或企业类型的传统划分模式,展区不是各类高科技产品的简单汇集,而是按照“人工智能”“磁性材料”“绿色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
灵伴科技推出的“AI+AR”眼镜,整机重量仅75克,达到 “无感佩戴” 的日常使用标准。区别于普通AI眼镜,它不仅覆盖实时翻译、拍照、提词、导航、vlog拍摄、声纹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还创新性地加入了显示功能——用户可直接在视野中看到翻译文字、导航路线、提词内容等信息,为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可能。目前该产品已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还签下杭州市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为出海保驾护航。
磁性材料馆覆盖全产业链,四件 “镇馆之宝” 各具突破。安徽希磁科技的磁阻传感器跻身全球前十,曾用于NASA火星探测车;宁波菲仕技术的驱动装置助力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拍摄,现正为清华巡天望远镜研发核心部件;宁波鸿达电机的非晶电机铁心,从上海磁悬浮列车技术迭代而来,如今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无人机;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的钴基非晶裸丝,制成的传感器可用于作战头盔,精准探测磁场变化,还荣获浙江省知识产权一等奖。
“这样的设计太方便了!”一位来自江苏的智能装备制造商感叹,“我们想寻找高性能的磁性材料供应商,直接来到磁性材料馆,从稀土永磁到磁传感器,几家顶尖企业都在这里,效率非常高。”这种以产业为脉络的布展方式,不仅方便专业买家按图索骥,更全景式地展现了每个产业的创新生态和技术演进路径。
在医疗器械馆,手术机器人实现“远程精准诊疗”。上海微创医疗的胸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其多孔型号是全球唯一覆盖多科室复杂手术与远程手术的设备,专家在异地就能为患者手术;脑深部电刺激系统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药物外的有效治疗方案;上海澳华内镜的3D软性电子内窥镜,能将2D图像转化为4K超高清3D画面,满足临床精准诊疗需求。
远航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Voyager使用高精度专用语音处理芯片,能对安静、噪声、语音和音乐四个场景实现智能切换,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听声体验。
策展团队负责人坦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空间规划调整,其内核是强烈的产业化逻辑。“我们思考的起点不是‘有什么产品可展’,而是‘产业需要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展览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每一个‘镇馆之宝’的选定,都不仅考量其技术先进性,更评估其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和带动效应。”
据悉,本届展览市场化招展率高达60%,彰显了专利密集型产品日益增强的市场吸引力。“专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嵌入产业链、形成市场竞争力来实现。”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产业链布展,其核心目的,是强化展览的产业属性,让这个平台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资源整合、链式创新的催化剂。
每8元GDP中就有1元来自专利密集型产业
财闻发现,展会刚起步,已有100多个团队洽谈意向订单3亿多元。活动现场,全国首个专利密集型产品线上推广平台启用,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还为相关企业提供1600亿元授信。据悉,展会期间将开展29场专利转化运用对接活动,并邀请11家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提供咨询。
浙江通过实施“金种子”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1.6万家企业进行精准孵化;建立全国首个专利密集型产品价值评估模型,破解融资难题;连续三年举办高规格展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以不到全社会7%的就业人员,集聚了全国企业近五成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出了国内七成左右的发明专利,贡献了全国1/8的GDP,相当于每8元GDP中就有1元来自专利密集型产业。
根据2024年最新统计结果,全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7万亿元,占GDP比重突破20%,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全省7125家企业累计备案专利产品2.6万件,通过国家认定产品938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从上一届的百万到本届的上亿,不仅仅是数字的量变,更是专利密集型产品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质变信号,标志着专利转化运用生态的日趋成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浙江实践”正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