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nson
编辑 | 志豪
电车续航翻倍不是梦!清华大学最新固态电池研究出炉。
车东西9月28日消息,日前,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拿出固态电池研发最新进展,合作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
这种材料可以使固态电池实现高达604Wh/kg的重量能量密度和1027Wh/L的体积能量密度,这些数据几乎是当今最先进商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两倍。
目前,该研究已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收录。
▲该篇论文被《自然》收录
在高能量密度的基础上,这款电池的寿命表现和安全性也很好。电池可以实现在超过500次循环后仍保持高容量,且在满电状态下成功通过了针刺测试。
可以说,这项工作为制造实用、安全且具备超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提供了一份经过验证的科学路线图,有望加速交通运输及更广泛领域的电气化转型进程。
一、解决电池不稳定性 清华大学拿出创新手法
研究显示,这项突破的核心创新在于一种新型的“原位构筑”含氟聚醚基聚合物电解质(FPE-SPE)。
通过对锂离子周围的“溶剂化结构”进行精密调控,研究人员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容量富锂锰基氧化物(LRMO)正极的关键性界面不稳定性问题。
▲氟聚醚基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原理图
LRMO不仅依赖于传统过渡金属阳离子(如锰、镍、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电荷,还额外利用了晶格中的氧阴离子参与电荷补偿过程。
因此LRMO是一类具有极高理论比容量的先进正极材料,其容量通常能超过250-300mAh/g。
但是,如此高能量的输出也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LRMO材料贡献额外的电池容量也会面临电池不稳定的情况。
这是因为LRMO晶格氧的氧化极易变得不可逆,最终导致氧气的形成与释放,引发结构退化、电压衰减等问题。
可以说,清华大学的这项研究已经克服了这个问题,通过稳定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本身来打破这个衰减链条,特别是阻止了氧气生成这一不可逆的最终步骤。
论文显示,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原位聚合技术,即将液态的单体前驱液注入电池内部,然后通过加热引发聚合反应,使其在电极表面直接形成固态电解质。这种方法具有关键的制造优势:它能够在电解质和电极之间形成无缝、紧密贴合的界面,消除了传统预制固态电解质中常见的孔隙和高界面阻抗问题。
二、能量密度“遥遥领先” 安全性有保障
在解决了电池本身的衰减问题后,电池容量则是面向未来量产的黄金指标。
此次研究中电池的设计方案极具实用性且颇为前沿,采用了高负载的LRMO正极(面容量>8mAh/cm²)、贫电解液设计(电解液与容量比为1.2g/Ah)以及无负极结构(使用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这些都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关键技术要素。
这种新型材料的无负极软包电池实现了604Wh/kg的重量能量密度和1027Wh/L的体积能量密度。
其能量密度是当今顶级商用电动汽车电池包(约255Wh/kg)的两倍以上,且与QuantumScape等固态电池企业的既定目标(800Wh/L)相比也极具竞争力。
▲PTF-PE-SPE的电化学和安全性能
电池测试中,采用FPE-PE-SPE(即清华大学所研究的新型材料)的电池展现出卓越的长期稳定性,在0.5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有72.1% 。相比之下,使用传统PE-SPE电解质的电池仅循环50次后容量就衰减至80%。
▲实验产品和液态电解液热失控温度对比(数据来源:清华大学)
在安全性方面,该电解质的物理形态结合其独特的化学组分(含氟聚合物和TMP增塑剂),赋予了电池内在的阻燃特性。
实验表明,PTF-PE/LiTFSI薄膜本身具有自熄性,而最终的PTF-PE-SPE电解质膜则完全不可燃。
在针刺测试中,满电的FPE-SPE软包电池在被钢针刺穿后,并未发生起火或爆炸,表现出对内部短路的超强耐受性。
三、清华王牌教授带队 深耕电池材料化学
这项研究的背后专家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强教授。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清华大学刘冰奖、国际电化学会议Tian Zhaowu奖,在2017-202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强教授(图源:清华大学)
近年来,他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锂硫电池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离子溶剂复合结构概念,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
结论:固态电池量产更进一步
清华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是巧妙材料设计、深刻机理理解与卓越实验验证的完美结合。
通过一种主动设计的聚合物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LRMO正极的内在不稳定性,该团队为锂电池的性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此次的研究也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技术路径,它有力地反驳了锂离子技术已接近其性能天花板的观点,让固态电池离量产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