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一个不明物体在地球附近徘徊了好几十年,科学家现在才发现它。
据了解,这个新发现的不明物体被编号为“2025 PN7”,它于2025年8月2日由夏威夷泛星计划望远镜(Pan-STARRS)首次发现。
观测数据表明,2025 PN7的个头非常小,其直径只有大约19米,除此之外,它的亮度也极低,其视星等约为26.4等,这样的亮度,大概只有我们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最低亮度的1.45亿分之一。
在发现2025 PN7之后,科学家根据其特征在过去的观测数据档案里进行了仔细搜寻,结果发现,早在2014年的观测数据中,就已经存在着2025 PN7的身影,只不过此前没有人注意到,毕竟它太小太暗了。
引人注目的是,科学家根据已知的观测数据对2025 PN7进行了大量的轨道计算和回溯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虽然我们现在才发现它,但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它就一直在地球附近徘徊了,在此过程中,其轨迹飘忽不定,近的时候距离地球只有二十几万公里,远的时候则有上千万公里。
一个不明物体以这种“飘忽不定”的方式在地球附近徘徊了好几十年,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令人浮想联翩,难道这是某个外星文明发射的探测器潜伏在地球附近悄悄地观察着我们?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迷人的猜测,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应该从自然形成这方面来对其进行解释,对此,科学家给出的观点是,虽然2025 PN7的成分目前尚不明确,但从其运行轨迹来看,它应该是地球的一颗“准卫星”(Quasi-satellite)。
(↑想象图)
科学家表示,像月球这种真正的卫星,是被地球的引力牢牢“绑”住的,但“准卫星”却不一样。
从本质上来讲,“准卫星”其实是一种独立绕着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只不过它们的轨道和地球的轨道非常接近,其大小、形状都差不多,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也和地球几乎一样。
所以当一颗“准卫星”接近地球的时候,它就能与地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一个相对较近的距离,但由于两者的运行并不是完全同步,并且“准卫星”的运行还容易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扰动,因此从我们地球人的视角看来,它就会出现“忽远忽近”的情况,进而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轨迹是“飘忽不定”的。
不过“准卫星”毕竟不是真正的卫星,地球的引力还不足以将其完全捕获,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准卫星”也会远离地球而去,所以2025 PN7并不会一直在地球附近徘徊,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它将在大约60年后与地球“分道扬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多颗地球的“准卫星”,例如2004 GU9、2006 FV35、2013 LX28、2014 OL339、2016 HO3、2023 FW13,这些小天体也曾经被怀疑过是外星探测器,但后续的观测表明,它们应该都是自然天体。
而在这些“准卫星”之中,2016 HO3的运行轨道是最稳定的,预计它还会在地球附近运行数百年的时间,所以这颗“准卫星”也被选为了我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目标,在不远的未来,“天问二号”将会对其进行伴飞和取样工作,并将取得的珍贵样本送回地球。
参考资料:Meet Arjuna 2025 PN7, the Newest Quasi-satellite of Earth,DOI 10.3847/2515-5172/ae02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