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无人机领域公认的“危险飞行”被中国科研团队突破了!
西湖大学赵世钰团队耗时近三年研究出的“飞行工具箱”系统。
居然能让多架无人机在近距离竖叠飞行时精准协作,这可是以前业内想都不敢想的事。
更厉害的是,这项成果直接登上了《Nature》。
咱们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研究,在顶刊上露了回脸。
“蜂鸟采蜜”竟是灵感源头
你能想象两架无人机像 “叠罗汉” 一样上下叠飞,还能在空中精准交换工具吗?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却被西湖大学的科研团队变成了现实!
近期,西湖大学工学院赵世钰团队传来捷报,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空中作业机器人系统。
这个系统可不得了,它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与高自由度机械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竖叠飞行条件下,亚厘米级精度的空中工具交换和操作任务。
简直就是给无人机近距飞行的操控难题找到了一把 “万能钥匙”!
说起这个“飞行工具箱”,它可不是简单把几架无人机拼在一起就行。
最初想到这个点子,还是受了蜂鸟的启发。
研究人员偶然看到蜂鸟在晃动的花朵上精准采蜜,突然就脑洞大开。
要是无人机也能像蜂鸟这样,在空中精准对接协作,那不就能解决单个无人机干不了复杂活的难题吗?
有了想法后,实践起来就上难度了。
突破技术难关
大家都知道,无人机近距离竖叠飞行时,上面的无人机螺旋桨会产生超强下洗气流,最高能达到13.18米/秒。
这股气流会严重干扰下方无人机,之前业内做过类似的对接实验,精度只在都在6到8厘米。
赵世钰团队一开始做实验时,也栽了不少跟头,无人机要么对接不上,要么直接撞在一起,光是调整实验方案就花了不少时间。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团队硬是靠三个“黑科技”模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第一个是气流扰动估计与补偿算法。
他们用多层感知机和高斯模型,能精准算出气流对无人机的影响,然后及时调整控制参数,就像给无人机装了“稳定器”。
第二个是柔性电磁对接机构。
就算两架无人机位置有点偏差,这个机构也能自动吸附校准,大大提高了对接成功率。
第三个就是高自由度机械臂。
它能灵活地从工具箱无人机里取放工具,就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
2023年底那天,这个实验出现转折点。
当时团队经历了数不胜数的失败,终于再一次实验时,出现胜利的曙光,成功对接。
他们做了20次连续对接实验,精度控制在了0.80±0.33厘米,比现有系统精度提升了近一个数量级,就算在六级强风里,也能稳定完成对接。
对接成功后,后来经过近一年的优化,今年9月,这项成果正式发表在《Nature》上。
操作无人机飞到工具箱无人机上方,用机械臂抓取需要的工具,完成作业后还能把工具还回去,就像外科手术时医生和护士配合那样默契。
前景不可估量
这个系统就像“空中乐高平台”,未来可以扩展到更多无人机协同作业。
比如在高空建筑维修时,多架无人机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运送维修材料,有的负责操作维修工具,效率能提升不少。
而且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也很广阔。
想象一下,以后快递无人机飞远了,在空中就能完成换电,不用再飞回地面,配送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接下来赵世钰团队打算“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继续深化科研,目标是让无人机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更高精度的协作。
另一方面加快技术落地,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解决方案,让这项技术真正走进现实生活。
西湖大学这项无人机新技术,打破了行业常规认知,为空中协同作业开辟了新道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空中作业机器人”会在更多领域大显身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西湖大学的这项突破,不仅是无人机技术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在多旋翼无人机领域的重要成果。
它让我们看到,曾经被视为不可能的 “危险飞行”,正逐步成为安全、高效的现实应用,为未来的空中作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