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是被推到台前的。算法带着海量流量,哐当一下就砸在了他的头上。
这个48岁的江西男人,在景德镇生活了42年,为稻粱谋奔波劳碌,可能此前加起来受到的社会关注,都没有这十天来得多。
荣誉也像海浪一样向他涌来。黄金周的前夕,曾经高攀不起的景德镇文广旅局,甚至紧急授予了他“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猜测在更广泛时间里,他是躲着这些机构行走的。出门做生意,拿不出证照,过不了食安,甚至城管、消防和占道经营问题都解决不了,干的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游击战”买卖。
这次,景德镇相关部门能一路铺路到摊位门前,出动城管帮他梳理附近客流。恐怕每天晚上想到这件事,他都辗转反侧,为数不多的头发,因为焦虑而持续加速脱落。
从定义上看,鸡排哥是互联网造神的典型产物。
他的“选秀出道”对照形象是拉面哥,是于文亮,是手冲咖啡的南京阿姨,是理发师晓华。从路径到选角,都有现成的互联网模版可以套用。
能被选中,并非这些边缘角色本身多耀眼,而是平台需要证明,自己不止片面逐利,流量是普惠的潮水,能平等地发现真善美,自发遴选出公众喜闻乐见的草根符号。
它背后还有第二层,是可以向上汇报的互联网运营逻辑:老板,我举平台之力,创造了现象级形象,这人是我选的,点是我找的,风险点是我排除的,传播议程和风险控制都是我设计的,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平台扎根乡土,向上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也拉动了区域文旅经济,为双方商业合作打开了沟通语境,更能激励更多创作者抬升创作热情,让每一个热爱分享的大家都被世界看见。
轰轰烈烈互联网造神背后,其实要遮掩的,是平台流量的稀缺和收费属性正在逐渐加重。
商业化压力增强,用户增长到顶,漫山遍野的摆摊创作者,在海量生产同质化内容。他们花费了更多精力和时间,却长期无人问津——平台饱和后,流量可分配空间减弱,普通创作者逐渐要转入付费采买流量的阶段。
此间,他们当然不会展开说,鸡排哥和景德镇的“瓷都”形象并不匹配,和千年传承的历史积淀耦合度极弱。这一形象,在长假前未经预热,暴力推出,既无法紧急拉动客流完成出行决策,也不能为文旅价值明确实现衔接,是一只充满急功近利的“流量缝合怪”。
可以说,鸡排哥在平台眼里并不重要,在世人眼里也不重要,在某一瞬间,鸡排哥因为KPI,被流量彩票击中,剧情安排他站到了舞台中央。
当然,鸡排哥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比如他不躺平,不炫富,有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安贫乐道,又坦然迎接生活的精气神。哪怕没有什么学历,他却能自食其力谋生计,拉扯一家人在三四线城市扎根安居。
这东西经不住细想。以鸡排哥的乐观豁达,以鸡排哥的情绪价值,以鸡排哥十年一日的辛苦劳作,居然只能沦落到摆摊生存,十余年没有任何工作和阶层上的提升,主动收入也很难转化成被动收入。这恐怕也会让辛勤努力的牛马们心有戚戚。
价值宣传属于传统艺能。曾经这些流量是抓在媒体手里的,它们能设置议程,捧火无数鸡排哥。但现在,媒体只能从发起者,变成为平台打工的参与者。
平台则需要接过价值大棒。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完成全新情境下,自己被赋予的工作指标。
时来天地皆同力,既然光是被赐予的,就不会一直都打在他的身上。
识相如鸡排哥,只要能稳扎稳打,韬光养晦,吃下这波流量。未来哪怕没有海量关注度,靠点滴的涓涓细流,确实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时候,如果你问他,你长期营业有营业执照吗?你卖鸡排的收入纳过税吗?你占道经营被管理过吗?你最近交过社保了吗?你未来会有退休金吗?
这就是典型的,不合时宜的恶意提问了。
鸡排哥切记,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