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转自:法制日报
10月3日至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近200位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与600余位中国法学院院校长、实务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论坛提供充分学术交流机会,中外学者755人次在5个院长论坛和14个平行主题论坛发言研讨。
图为大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出席大会并致辞。王洪祥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法学会愿与各国法学法律界同仁一道,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秉持开放包容、深化国际交流,坚守安全底线、促进可信可控,坚持智能向善、增进人类福祉,创新规则体系、完善全球治理,携手以法治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勉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促进全球法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代表主办方对全体与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张东刚提出“五项行动倡议”:聚力拓宽法治合作,共建联动发展新平台;聚力解答重大问题,共建法理研究新高地;聚力规范智能发展,共筑科技向善新秩序;聚力培育法治英才,共创协同育人新范式;聚力促进文明对话,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智慧、包容、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法治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林尚立表示,作为法学教学与研究领域重镇,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投身数字法治建设,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人大力量。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治理需求,以法治之策解决实践问题,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研究从“书本之法”走向“治理之策”;站稳价值立场,以法治之规引领技术向善,以前瞻性法学理论为技术发展立规引航,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化交流合作,以法治之桥凝聚全球智慧,促进全球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在大会上宣读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我国刑法学科奠基人高铭暄教授的书面贺词,高铭暄先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期望学院为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为大会开幕式现场
本次论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作为非官方的、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联盟旨在通过创设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设定轮值主题项目研究,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促进不同法系间相互了解,深化不同文明间的法治交流对话;通过设立“青年学者创新工坊”、建立“联盟学者流动站”,构建常态化学术网络,共同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通过开发“全球法学通识课程包”,实施“跨国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素养提升计划”,推进全球法学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联盟强调,法学院是捍卫个体尊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联盟倡议,在全球治理深刻变革的当下,各国法学院校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全球法治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度融合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启动全国首个涉外法治大模型研发,致力于建成高质量的涉外法律知识库、高精准的多语言法条检索系统、高可信的法条增强生成框架以及融合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该成果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涉外法治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悉,“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起,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分别于2010年、2020年成功召开第二届和第三届,该论坛已成为推动各国了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与法学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为核心主题,创新设立五个院长论坛及十四个平行主题论坛,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研讨,有效促进了全球法学界与法学教育界的高水平对话,形成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要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