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量子通信又有重大突破,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近日,中国移动在安徽合肥实现了30公里站点间的“通量一体传输”及量子加密通话验证,标志着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子通信,被科学家们称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它之所以能提供绝对的安全保障,源于量子世界的神奇特性。
在量子世界里,一个光子就像一个在运动的乒乓球,只要有人中途触碰它,它的飞行轨迹就会立即改变。量子通信就是将信息加载在一个个光量子上,任何窃听行为都会破坏量子状态,从而立即暴露。
作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
中国移动这次攻克三大难题,让曾经高不可攀的量子通信技术,如今正脱下“高贵”的外衣,快速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
量子通信网络与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一直是制约其商业化的重要障碍。传统QKD网络建设面临成本高、运维成本高以及应用门槛高的“三高问题”。
中国移动的“通量一体”技术通过光通信设备中集成QKD板卡的创新方式,实现了量子信号与经典信号的“共纤传输、网管复用”。
这一技术打破了量子网络与经典网络之间的壁垒,摆脱了对专用基础设施的依赖。
事实上,国外也在进行类似探索。今年4月,德国研究人员在250公里长的电信网络上实现了量子信息传输。
而中国移动的突破不仅实现了量子通信,更推进了“通量一体”能力与保密通信业务的拉通。
在跨局通信场景下,会话密钥的安全分发是量子密话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中国移动在此次验证中,一方面使密钥管理平台与通量一体设备精准对接,可同步获取并管理基于QKD技术生成的量子密钥。
另一方面,业务服务平台能够安全分发并使用这些量子密钥,实现跨局加密互通。
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它增强了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风险的安全能力。对于政务、金融、能源等高风险领域,这无疑提供了未来通信的安全基石。
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此前推出的量子三重加密技术,结合了“量子密钥+抗量子密码算法+国密算法”于一体,进一步强化了加密体系。
技术再先进,若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终将束之高阁。中国移动此次验证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将通量一体能力与保密通信业务拉通。
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量子通信技术与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为解决应用难题,中移互联建成了全国首个量子密钥批量灌装中心,实现量子密钥灌装全流程自动化、批量化生产。
单日产能可达10万张,较传统灌装模式效率提升数十倍,推进量子安全技术进入规模化、工业化应用阶段。
量子通信的商业化应用正在全国多地生根发芽。中国移动表示,将以本次技术实践为样板,推动量子城域网规模建设,加快标准研制,构建自主可控的“抗量子”安全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这次30公里测试,丈量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欢迎关注~
洞见通信脉络,解码数字未来
数据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