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制造"的商品,或者通过电商平台把国货卖到国外。这确实是我们熟悉的模式。但今天要说的是一种不太一样的出海方式——在线旅游平台(OTA)。
你可能没注意到,互联网服务的出海其实蕴含着更大机会。纵观全球互联网,美国公司在很多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社交有Meta,电商有亚马逊,云计算有AWS,流媒体有奈飞,出行有Uber。
看起来,整个互联网世界几乎都被美国企业占领了。
然而,在线旅游这个重要领域却是个例外。美国的公司并没有占据优势,反而是欧洲的Booking和中国的携程成为了全球领先者。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但也常常被忽略:做好在线旅游业务,关键在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区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而不是单纯依靠技术优势。
美国为何啃不动OTA这块“肥肉”?
全球旅游业是个万亿级的市场,线上化率还在不断攀升。到2029年,住宿线上预订甚至可能突破75%。这么大的市场,美国企业起步可不晚,但为啥就没抓住呢?
关键问题在于,它们一开始就没搞懂这个生意的本质。OTA,可不是简单地把旅行社搬到线上。
它的核心,是解决旅游中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游客不知道哪家酒店性价比高,酒店不知道怎么找到客人。
早期的OTA有两种玩法:一种是“赚差价”,平台先从酒店那里低价囤房,再加价卖给游客;另一种是“做撮合”,平台只负责把酒店和游客拉到一块,收点佣金,不插手定价。
美国的老牌OTA巨头Expedia,当年就是微软孵化出来的,它选择了“囤房赚差价”这条路。这条路虽然让它快速做大,但问题是,它太“重”了!
你要花大价钱买房源,定价还不灵活。这套模式在全球各地根本玩不转,你想啊,欧洲那么多中小酒店,人家不愿意把定价权拱手让人;亚洲那些民宿、客栈,更需要灵活调整价格。
Expedia守着老一套,自然就打不开局面。但欧洲的Booking,却走了另一条路。
它在2005年收购了荷兰的Booking.com后,就坚定地走“做撮合”的模式:酒店自己定价,平台只收14%-15%的佣金。这比Expedia“囤房赚差价”模式下20%的佣金可低多了,对游客来说,价格透明还便宜;对酒店来说,不用提前让渡利润,中小酒店都乐意入驻。
就这样,Booking越做越轻巧,2010年就超越了Expedia,成了全球最大的OTA。
这就好比我们买卖二手房,最终成功的不是那些囤房炒房的中介,而是那些只负责牵线搭桥、不赚差价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OTA这行当,是“越懂本地越赚钱”的生意。旅游服务对“本地化”的要求极高,你不能指望把美国的模式直接复制到全球。
欧洲人习惯信用卡付款,东南亚人离不开电子钱包,韩国人只认NaverPay和Kakao Pay……这些细节你没做好,用户根本不买账。
Booking在这方面真是下了血本:全球开了300多个办公室,支持43种语言,甚至连小语种地区的支付习惯都能搞定。而美国那些科技巨头呢?它们常常犯“总部集权”的毛病,把美国市场的经验硬套到其他国家,结果就是四处碰壁。
比如Expedia,美国本土收入长期占一半以上,在欧洲、亚洲根本就打不开局面,就连美国本土的市场份额也从7成掉到了不到5成。
中国OTA:带着“国内本事”闯全球
如果说OTA的1.0时代是欧洲企业超越美国,那2.0时代,主角很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企业了。为啥这么说?因为国内市场那场惨烈的竞争,早把中国OTA的“内功”练到了全球顶尖。
你想想国内的OTA市场有多“卷”:携程通过投资、收购,成了行业老大;同程靠微信流量,深耕下沉市场;飞猪背靠阿里,主打年轻用户;美团用本地生活的高频流量切入周边游;抖音都玩起了“直播卖旅游”……这么多玩家厮杀,最后受益的不仅是用户,更是企业的运营效率。
就拿酒店抽佣率来说吧,全球OTA巨头一般都在12%-16%之间,但中国OTA只有8%-10%,比海外低了足足三成。表面上看赚得少,但这可把企业在供应链谈判、成本控制上的本事给逼出来了。
比如携程旗下的海外平台Trip.com,抽佣率只有8%,比Booking的15%、Expedia的14%低不少。这种“薄利多销”的策略,和当年Booking靠低佣金抢市场的思路如出一辙,能迅速吸引海外的中小酒店入驻。
现在的中国OTA出海,已经不是简单地“卖服务”了,而是输出我们“国内验证过的能力”。比如携程的全球客服中心有上万人,占了员工总数近三成,能提供各种本地化的沟通服务,出境游的时候还能用当地人做客服,响应速度特别快。
再比如用AI优化预订流程,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习惯调整界面——这些可都是在国内市场“打”出来的宝贵经验。
结语
中国在线旅游平台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携程是目前进展最快的一家,自2019年提出全球化战略以来,其海外收入占比已达14.5%,目标是未来三到五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至50%。不过,其海外业务仍集中在亚洲地区,占比达70%,欧洲市场仅占20%。
即便在亚洲,也面临东南亚领先平台Agoda的激烈竞争,后者正持续加大在泰国、韩国等市场的投入。
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布局仍有不足。对比Booking通过收购多国本土平台快速扩张的模式,携程目前主要只收购了机票搜索平台Skyscanner,并投资了印度的MakeMyTrip。
若想深入欧洲、中东等市场,仍需更多针对本地化需求的并购合作。
更重要的是,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首尔用户习惯使用本地支付工具,里斯本的许多精品酒店更倾向自有渠道,不愿接入外来平台。
中国企业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适应各地市场特点,不能因自身规模而忽视本地化运营。
回顾历史,正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探索全球化路径,如今中国企业出海也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线旅游领域的实践表明,只要紧扣“本地化需求”和“运营效率”两大核心,中国互联网服务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开辟自己的空间。
当中国企业能够准确把握首尔用户的支付偏好、灵活对接里斯本本地酒店的运营模式时,便有望从全球旅游市场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