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2026《昆虫记》情境化专项训练
情境任务说明
亲爱的同学,欢迎加入“法布尔昆虫研究所”暑期实践项目!作为实习研究员,你将通过完成一系列科考任务,检验对《昆虫记》的掌握程度。请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名著内容完成以下测试,祝你顺利通过考核!
第一部分:入职基础考核(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任务情境:作为实习研究员,你需通过基础知识测试,证明具备协助法布尔进行昆虫观察的能力。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在整理法布尔野外观察笔记时,你发现某页记录着“幼虫在地下潜伏四年,成虫却只活一个夏天”,这最可能描述的是哪种昆虫?( )
A. 螳螂 B. 蝉 C. 蟋蟀 D. 金龟子
2. 实验室同事正在讨论“昆虫的捕猎策略”,其中提到“它埋伏在草丛中,前足像镰刀般举起,静候猎物靠近,捕猎时凶猛如猛虎”,这段描述对应的昆虫是( )
A. 蜜蜂 B. 蜘蛛 C. 螳螂 D. 蝗虫
3. 你在协助法布尔整理实验数据时,发现某份报告标题为《论昆虫的“几何学”》,根据《昆虫记》内容,这份报告最可能研究的是( )
A. 圣甲虫滚粪球的轨迹规律 B. 蜜蜂建造六边形蜂巢的原理
C. 蝉幼虫挖掘隧道的结构 D. 蟋蟀鸣叫的频率与温度关系
4. 法布尔在观察中发现,某种昆虫“用后腿抱着粪球,头部朝下倒退行走,将食物储存于地下巢穴”,这种昆虫被他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它是( )
A. 螳螂 B. 圣甲虫 C. 萤火虫 D. 蚂蚁
5. 下列哪项不属于法布尔研究昆虫的科学方法?( )
A. 长期野外观察,记录昆虫的自然行为
B. 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昆虫的感官能力
C. 解剖昆虫尸体,研究内部器官结构
D. 用拟人化语言描述昆虫习性,增强可读性
6. 阅读法布尔的笔记片段:“它在夜晚发光,并非为了照明,而是雌性吸引雄性的信号”,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萤火虫 B. 蜜蜂 C. 蝉 D. 蝎子
7. 《昆虫记》中,法布尔将哪种昆虫称为“天生的歌唱家”?( )
A. 蟋蟀 B. 蝉 C. 蝗虫 D. 纺织娘
8. 你在整理馆藏资料时,发现一本19世纪初版本的《昆虫记》,其原书名最可能是( )
A. 《昆虫的故事》 B. 《昆虫学札记》 C. 《昆虫世界》 D. 《昆虫物语》
9. 法布尔在观察蜘蛛时,曾描述它“结网时会先搭‘脚手架’,再织‘螺旋线’,网的中心总是留有一个缺口”,这种行为体现了蜘蛛的( )
A. 攻击性 B. 社会性 C. 智慧 D. 迁徙性
10. 下列对《昆虫记》主题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揭示昆虫世界的弱肉强食,强调生存竞争的残酷性
B. 展现昆虫的独特习性,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C.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D. 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保护昆虫栖息地
11. 法布尔在《蝉和蚂蚁的寓言》中,纠正了传统寓言的错误观点,他通过观察发现( )
A. 蝉并非懒惰,而是用针刺吸树汁,且从不向蚂蚁乞讨食物
B. 蚂蚁是勤劳的象征,经常帮助饥饿的蝉寻找食物
C. 蝉和蚂蚁会合作筑巢,共同抵御外敌
D. 蝉在冬天会储存食物,而蚂蚁则会冬眠
12. 下列昆虫中,法布尔认为具有“牺牲精神”的是( )
A. 螳螂:雌性捕食雄性以补充营养
B. 蜜蜂:工蜂为保护蜂巢牺牲自己
C. 萤火虫:幼虫捕食蜗牛时注入麻醉剂
D. 圣甲虫:父母共同抚育幼虫直至成年
13. 《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诗”,其艺术特色不包括( )
A. 科学观察与文学描写结合,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B. 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观察的真实性
C. 大量引用古希腊神话,赋予昆虫象征意义
D. 语言生动形象,如“蝉在树上唱歌,蚂蚁在地下搬家”
14. 法布尔在观察某种昆虫时感叹:“它的生命如此短暂,却用全部时间歌唱阳光”,这种昆虫是( )
A. 蝉 B. 蟋蟀 C. 蝗虫 D. 纺织娘
15. 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B. 全书共十卷,记录了100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是一部科普巨著
C. 作品通过昆虫世界折射人类社会,蕴含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
D. 书中“螳螂捕食”“蜘蛛结网”等章节,体现了昆虫的“弱肉强食”法则
第二部分:科考日志填写(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计20分)
任务情境:你跟随法布尔进行为期一周的“昆虫生态科考”,请根据观察记录,完成科考日志中的空缺内容。
1. 7月15日 晴
今日观察对象:蝉。法布尔告诉我,蝉的幼虫要在地下潜伏___年,才能爬出地面蜕皮成虫,而成虫的寿命只有_天左右。这种“漫长等待与短暂绽放”的生命历程,让我对“珍惜时光”有了新的理解。
2. 7月16日 阴
观察圣甲虫时,发现它不仅会滚粪球,还会精心“加工”食物:先将粪球做成___形状(填几何图形),以减少滚动时的阻力;法布尔用“_”一词形容它的勤劳,称它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3. 7月17日 雨
雨天适合观察昆虫的巢穴。蟋蟀的巢穴入口呈___形,内部有_(填结构名称)用于排水,法布尔感叹:“昆虫比人类更早掌握‘建筑力学’!”
4. 7月18日 多云
萤火虫的捕猎方式令人震惊:它会用___(填器官)刺入蜗牛体内,注入麻醉剂,再将蜗牛变成“肉粥”吸食。法布尔却认为,这体现了自然界“_”的生存法则,而非“残忍”。
5. 7月19日 晴
整理法布尔的手稿时,读到一句名言:“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这句话体现了他___的科学态度,也正是《昆虫记》被称为“_”的原因之一(填作品地位)。
6. 7月20日 晴
对比观察螳螂和蜜蜂:螳螂外表优雅,前足却像___(填比喻物)般锋利,捕食时毫不留情;蜜蜂则是_(填品质)的代表,它们分工明确,共同守护蜂巢。法布尔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多样性。
7. 7月21日 晴
科考总结会上,法布尔说:“昆虫也是地球的‘居民’,它们有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智慧。”这与《昆虫记》的核心主题“___”相呼应。他建议我们在生活中要_(填行动),才能真正理解自然。
第三部分:生态馆策展实践(综合题,共3题,计20分)
任务情境:学校计划筹建“《昆虫记》主题生态馆”,请你作为策展人,完成以下任务。
1. 展品说明牌撰写(5分)
为“蝉的一生”展区撰写说明牌,要求:①结合《昆虫记》内容,简述蝉的生活习性(2分);②体现法布尔对蝉的情感态度(2分);③语言简洁,适合中学生阅读(1分)。
2. 形象对比分析(6分)
在“昆虫的生存智慧”展区,需对比螳螂和蜜蜂的形象,分析法布尔通过这两种昆虫表达了怎样的科学态度。请结合原著内容,从“外形与习性”“作者评价”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3分)。
3. 主题展区设计(9分)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设计一个互动展区。要求:①列出3个展品名称,并简述每个展品与《昆虫记》内容的关联(3分);②撰写一段展区导语,结合作品内容阐述“和谐共生”的内涵(3分);③设计一个观众互动环节,说明该环节如何引导观众践行“尊重自然”的理念(3分)。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
1. B
考点:蝉的生命历程。《昆虫记》中,法布尔详细描述了蝉的幼虫在地下潜伏4年,成虫仅存活1个夏天的特点。
易错点:易与蟋蟀混淆,蟋蟀成虫寿命约1年,幼虫期较短。
2. C
考点:螳螂的捕食习性。螳螂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形似镰刀,是其标志性特征。
易错点:蜘蛛虽也捕食,但无“前足像镰刀”的描述。
3. B
考点:蜜蜂的建筑智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专门研究了蜜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认为其符合“最省材料且空间最大”的几何原理。
4. B
考点:圣甲虫的习性。圣甲虫以动物粪便为食,滚粪球的行为是其典型特征,被法布尔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5. C
考点:法布尔的科学方法。法布尔主张“自然观察法”,反对解剖活体或尸体,认为应尊重昆虫的自然状态。
6. A
考点:萤火虫的发光目的。萤火虫雌性通过发光吸引雄性,是繁殖行为,而非照明。
7. B
考点:蝉的形象。法布尔在《蝉》一章中,称蝉为“天生的歌唱家”,详细描写了其发声器官和鸣叫习性。
8. B
考点:《昆虫记》的原书名。原著法文名为《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直译为《昆虫学札记》,后被译为《昆虫记》。
9. C
考点:蜘蛛的“智慧”。法布尔认为蜘蛛结网的行为体现了昆虫的“几何学智慧”,尤其是螺旋线和缺口的设计,便于捕捉猎物和逃生。
10. C
考点:《昆虫记》的主题思想。作品核心是倡导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强调生存竞争或批判人类破坏。
11. A
考点:蝉与蚂蚁的关系。传统寓言中蝉“懒惰乞讨”,法布尔通过观察纠正:蝉自行吸食树汁,蚂蚁反会抢夺蝉的食物。
12. B
考点:蜜蜂的品质。工蜂为保护蜂巢会用尾部毒针攻击敌人,毒针脱落即死亡,体现“牺牲精神”;螳螂捕食雄性是繁殖策略,并非“牺牲”。
13. C
考点:《昆虫记》的艺术特色。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科学观察与文学描写,语言生动,但未引用古希腊神话。
14. A
考点:蝉的象征意义。法布尔在《蝉》中感叹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用“歌唱阳光”形容其对生命的热爱。
15. D
考点:《昆虫记》的基本信息。书中虽描写了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核心是展现昆虫的智慧与生命价值,而非强调“法则”。
第二部分: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 4(或“四”);60(或“六十”)
考点:蝉的生命历程。法布尔在《蝉》中明确记录:“幼虫潜伏四年,成虫存活约60天”。
2. 球形(或“圆形”);清道夫(或“勤劳的清洁工”)
考点:圣甲虫的习性与作者评价。圣甲虫将粪球滚成球形便于运输,法布尔称其为“清道夫”。
3. 倾斜(或“斜坡”);排水通道(或“沟壑”)
考点:蟋蟀的巢穴结构。蟋蟀巢穴入口倾斜,内部有排水通道,体现其建筑智慧。
4. 上颚(或“口器”);适者生存(或“自然选择”)
考点:萤火虫的捕猎方式与作者态度。法布尔认为萤火虫的行为是自然法则的体现,而非道德意义上的“残忍”。
5. 严谨求实(或“实事求是”“注重实证”);昆虫的史诗
考点:法布尔的科学态度与作品地位。《昆虫记》因严谨的观察和文学性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6. 镰刀(或“利刃”);勤劳(或“团结”“奉献”)
考点:螳螂与蜜蜂的形象对比。螳螂前足如镰刀,蜜蜂象征勤劳,体现昆虫世界的多样性。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或“尊重生命”);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或“保护昆虫”“与自然对话”)
考点:作品主题与现实启示。《昆虫记》倡导尊重自然,法布尔鼓励人们通过观察理解自然。
第三部分:综合题(计20分)
1. 展品说明牌撰写(5分)
参考答案:
蝉的一生:幼虫在地下潜伏4年,靠吸食树根汁液生长;成虫爬出地面后,用腹部发声器歌唱,寿命仅60天左右。法布尔称蝉是“阳光下的歌者”,赞美它“用四年黑暗换取一个夏天的阳光”,体现了对生命坚韧的敬佩。
采分点:
• 生活习性(2分):“地下潜伏4年”“成虫歌唱”“寿命60天”(答出2点即可);
• 情感态度(2分):“阳光下的歌者”“敬佩生命坚韧”(体现赞美之情);
• 语言简洁(1分):符合中学生阅读,无生僻词。
2. 形象对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外形与习性:螳螂外表优雅(“绿色公主”),前足如镰刀,捕食时凶猛;蜜蜂体型小巧,全身绒毛,以花蜜为食,分工合作。(3分)
②作者评价:法布尔既客观记录螳螂的“残忍”,也肯定其生存智慧;对蜜蜂则充满赞美,称其为“自然界的艺术家”。这种对比体现了他“尊重事实、辩证看待自然”的科学态度,不主观评判昆虫行为,而是理解其生存需求。(3分)
采分点:
• 外形与习性(3分):螳螂“优雅与凶猛”、蜜蜂“勤劳与合作”(各1.5分);
• 作者评价(3分):“客观记录”“辩证看待”“尊重自然”(各1分)。
3. 主题展区设计(9分)
参考答案:
①展品名称及关联:
• 《昆虫记》手稿复刻:展示法布尔观察笔记,体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蝉的幼虫隧道模型:还原蝉潜伏地下的环境,呼应“漫长等待与短暂绽放”的生命哲理;
• 圣甲虫滚粪球互动装置:让观众体验圣甲虫的“劳动”,理解“自然清道夫”的生态价值。(3分,每点1分)
②展区导语:
“当法布尔蹲在田间观察蝉的蜕变时,他看到的不仅是昆虫,更是与我们共享地球的‘邻居’。《昆虫记》告诉我们:自然不是‘资源库’,而是生命共同体。每只蜜蜂的舞蹈、每只蟋蟀的鸣叫,都是地球的‘生命密码’——读懂它们,才能真正学会与自然‘对话’。”(3分,体现“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观察理解”各1分)
③互动环节:
“我的昆虫观察日记”:提供观察手册和放大镜,引导观众记录校园中的昆虫行为(如蚂蚁搬家、蝴蝶采蜜),并分享至展区留言板。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观察,让观众感受昆虫的“智慧”,培养“尊重生命、亲近自然”的意识。(3分,环节描述2分,意图1分)
采分点:
• 展品关联(3分):每个展品需明确对应《昆虫记》的内容或主题;
• 导语内涵(3分):需结合作品阐述“和谐共生”的三层含义(生命共同体、尊重、观察);
• 互动环节(3分):环节可操作,能引导观众践行“尊重自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