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被日本淘汰的瑞士机械表,凭啥在石英危机后,逆袭成奢侈品?
创始人
2025-10-15 22:22:37
0

现在大家一提起手表,要么想到苹果、华为的智能表,要么就是劳力士、百达翡丽的机械表,很少有人还记得曾经火遍全球的石英表。

可当年,石英表那可是把瑞士钟表业按在地上打的“狠角色”。但为啥技术领先的瑞士会被日本欺负?为啥一块塑料做的便宜手表能救整个行业?当初差点被淘汰的机械表,为何现在又成奢侈品代名词了?

当传统优势遇上技术革新

1969年圣诞节,日本精工推出了全球第一款能批量生产的石英表,叫QuartzAstron,卖45万日元,换算成当时的美元大概1257块,这钱能买7块劳力士。

那时候瑞士钟表业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在他们眼里,石英表就是个“花里胡哨的小玩具”,论工艺、论品牌,怎么可能比得过有上百年历史的机械表?

可谁能想到,就短短几年时间,瑞士钟表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从43%掉到了15%,干活的人少了一半还多,SSIH和ASUAG这两大集团都快破产了,宝玑、宝珀这些百年老牌子直接就不生产了,这场危机里,藏着三个绕不开的矛盾,就是这些矛盾,让瑞士一步步走到了绝境。

第一个矛盾,就是“技术领先”和“市场反应”没对上,其实瑞士人比日本人早研究石英技术,1962年就凑钱成立了CEH电子钟表中心,百达翡丽、劳力士这些大牌都参与了。

1966年他们搞出了Beta1和Beta2两款石英机芯,1969年又弄出了能批量生产的Beta-21机芯,甚至到1972年,芝柏还研发出震动频率32768Hz的高频石英机芯,后来成了行业通用的标准。

可技术领先不代表能抓住市场,Beta-21机芯一共就生产了6000个,欧米茄拿了3000个,劳力士拿了1000个,其他品牌也就分个几百个意思一下,卖完就不继续研发了。

再看日本,精工拿到国家给的专项资金后,一门心思研究怎么把石英技术做小、怎么做成自动化生产,1964年就做出了小型的石英计时器,1969年发布Astron之后,还把已经申请专利的技术公开了,让美国企业也加入进来做石英表,没几年就把石英表的成本压下来了。

瑞士人总觉得“好东西就该卖高价”,却忘了市场需要的是“好用又便宜”的产品,等德州仪器把石英表卖到10美元一块的时候,再想反应过来,早就来不及了。

第二个矛盾,是“产业惯性”和“转型难受劲儿”对着干,瑞士钟表业做了上百年机械表,几十万干活的人,从机芯零件到组装的手艺,整个产业链都是为机械表服务的。

要是转去做石英表,那就意味着要彻底重来:原来的工匠可能不会做电子元件,原来的生产线得换成自动化设备,原来把自己定位成“奢侈品”的品牌,还得降到“大众消费品”的档次。这对瑞士来说,跟“自己打断自己的胳膊”没啥区别。

更要命的是,瑞士钟表品牌特别散,除了SSIH和ASUAG这两大集团,其他牌子都各自干各自的,没有统一的计划,也没勇气投大价钱转型。

再看日本,二战后制表业基本被打废了,石英表对他们来说不是“转型”,而是“重新搞起来”,没有过去的包袱,反而能轻装上阵。这种“有包袱”和“没包袱”的差距,让瑞士在转型这件事上慢了不止一步。

第三个矛盾,是“自己觉得值多少钱”和“市场真正需要啥”对不上,瑞士人一直把机械表当成“奢侈品”,总说手工工艺多牛、结构多复杂,觉得手表就该是“身份的象征”,而石英表“没档次”“没灵魂”,就是个“看时间的工具”。

可当时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啥?是普通老百姓想要一块走时准、价格便宜、不用老修的手表,石英表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而瑞士机械表又贵、走时还不准,还得定期保养,完全不符合大众的需求。

这种“把自己看得太高”的想法,让瑞士人看不清市场的变化,直到石英表成了主流,才开始慌了,其实不只是钟表业,很多传统行业都会犯这个错,总觉得自己的“老传统”就是“优势”,却忘了市场需求才是决定行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从技术突围到模式重构

就在瑞士钟表业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有两个人和一个品牌站了出来,硬是把这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行业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这两个人是厄尼斯特・汤姆克和尼古拉斯・海耶克,这个品牌就是Swatch,他们破局的办法,不是跟人家“对着干”,而是“适应变化”和“整合资源”,从技术、模式到怎么卖货,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

先说说技术上的“精准突破”,1978年,汤姆克被请到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集团当技术负责人,他一上任就发现,瑞士不是做不出好的石英表,而是没把力气用在该用的地方。

那时候石英表的竞争焦点已经从“走时准不准”变成了“薄不薄”,西铁城做了个表壳4.1毫米厚的手表,精工很快就做出了2.5毫米厚的。

汤姆克知道,要想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必须做出更薄的表,可当时集团又没钱又没技术,咋办呢?他找到了君皇品牌的老板GedalioGrinberg,这位美国富商愿意出钱帮忙。

汤姆克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终于做出了一块厚度1.98毫米的石英表,叫Deliriums,精工不服气,又推出了更薄的产品,结果汤姆克一口气发布了3款Deliriums,其中Deliriums4的厚度只有0.98毫米,这个纪录到现在都没人能打破。

这一下,瑞士不仅证明了自己的石英技术不比日本差,还在中高端市场占住了位置,其实技术突破的关键,不是“比对手强多少”,而是“找到对手没覆盖到的地方”,汤姆克抓住“薄”这个点,正好打在了日本品牌的弱点上。

再说说模式上的“大胆调整”,技术突破解决了“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但要解决“怎么活下去”的问题,还得靠模式创新,这时候海耶克就登场了,他是做战略咨询的,一眼就看出了瑞士钟表业的毛病:品牌太散、资源分散、生产和卖货脱节。

1983年,海耶克推动SSIH和ASUAG两大集团合并,成立了SMH集团,也就是后来的斯沃琪集团,合并不是简单地把牌子凑在一起,而是彻底调整模式,他把生产和品牌分开,成立了专门的ETA公司负责做机芯和零部件,统一采购、统一标准,这样成本就降了不少。

而品牌只负责设计、做宣传和卖货,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不用再操心生产的事儿,这种“生产集中管、品牌各自干”的模式,一下子解决了瑞士品牌各自为战的问题,也让资源用得更有效率。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在用这种模式,比如宝洁旗下有好多日化品牌,生产和供应链统一管理,每个品牌专注自己的细分市场,其实跟斯沃琪集团的思路差不多。

最后说说产品和卖货的“精准定位”,有了技术和模式,还得有一款能打开市场的产品。汤姆克带着团队,把石英表的零部件从90个减到了51个,用塑料代替金属做表壳,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设计上也完全打破了传统,不搞机械表那种“严肃庄重”的风格,而是走年轻化路线,颜色鲜艳、款式多,戴在手上更像“时尚配饰”,而不是“手表”,这款叫Swatch的手表一上市,就受到了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喜欢。

更聪明的是怎么卖货,Swatch每年都会更新款式,还邀请艺术家合作设计,推出限量款,把手表从“看时间的工具”变成了“能收藏的东西”,有人专门收藏Swatch的不同款式,甚至有人为了抢限量款排好几天队。

这种“产品年轻化、卖货艺术化”的办法,不仅让Swatch卖得特别好,还重新塑造了瑞士表的形象,原来瑞士表也能这么年轻、这么时尚、这么便宜。

Swatch上市两年后,瑞士手表的产量回升到了6000万只,出口的手表里80%都是石英表,其中42%是塑料表,曾经快破产的行业,终于活过来了。

从“计时工具”到“文化符号”

当斯沃琪带领瑞士钟表业靠石英表活下来之后,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当初被石英表打得很惨的机械表,该怎么办呢?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机械表肯定会被淘汰,毕竟石英表又准又便宜。

可几十年后的今天,机械表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成了“高端”的代名词,劳力士、百达翡丽的机械表价格还一个劲儿地涨,甚至出现了“想买都买不到”的情况,这背后,是瑞士钟表业重新定义了“手表的价值”,也是行业从“比功能”变成了“比价值”。

首先是“差异化定位”的精准安排,斯沃琪集团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放弃机械表,合并之后,他们给旗下的品牌做了清晰的定位:天梭、美度这些中低端品牌,主打石英表,抢占大众市场,保证集团有稳定的销量。

雷达、浪琴这些中端品牌,做传统机械表,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而宝珀、宝玑、雅克德罗这些高端品牌,只做机械表,而且要往“顶级奢侈品”的方向发展。

这种“低端保销量、中端保利润、高端树品牌”的安排,既避免了内部品牌互相抢生意,又覆盖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其他独立品牌也跟着这么做,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这些牌子,几乎不再碰石英表,一门心思做高端机械表,通过复杂的工艺、限量生产来让产品更稀缺。

比如百达翡丽的“星空表”,表盘上的星空图案都是手工画的,每一块都不一样,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买的人根本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把它当成“艺术品”来收藏。

其次是“价值认知”的重新塑造,经过石英危机之后,瑞士人终于想明白了:手表的价值,不只是“看时间”。如果只比看时间准不准,石英表能把机械表比得一无是处,但手表还有“装饰”“显示身份”“收藏”“传给下一代”这些价值,而这些价值,正好是机械表的优势。

手工制作的工艺、复杂的机芯结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历史,这些都是石英表没法复制的,石英表是工业化生产的,再薄再便宜,也少了“人情味”和“历史感”。

比如宝珀的“中华年历表”,能显示农历、节气、干支,机芯结构复杂到需要几十位工匠手工组装,而且每年生产的数量有限,这样的表,卖的不是“看时间的功能”,而是“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

再比如劳力士的水鬼系列,虽然也推出过石英款,但后来还是回归了机械表,因为它精准耐用的特点,加上品牌积累的“可靠”形象,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身份象征”,戴一块劳力士机械表,不只是看时间,更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是“成熟、稳重”的人。

最后是“行业生态”的重新构建,随着机械表向高端化发展,整个钟表行业的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低端市场,石英表还是主流,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中高端市场,机械表和石英表都有自己的份额,但机械表更偏向“品质消费”。

顶级市场,几乎全是机械表的天下,成了“奢侈品”和“收藏品”的代名词,而瑞士钟表业,正好抓住了中高端和顶级市场的核心,全球能做出顶级机械表的品牌,大部分都来自瑞士,这种“技术门槛”和“品牌门槛”,让瑞士在全球钟表业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机械表的高端化,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制表工艺的传承、钟表收藏市场的繁荣、钟表文化的传播,这些都让瑞士钟表业不再只是一个“制造业”,而是一个融合了工艺、文化、收藏的完整生态。

传统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回头看瑞士钟表业的这段历史,咱们会发现,这场“石英危机”对瑞士来说,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重生。它让瑞士钟表业从“守着传统不放”中醒悟过来,学会了在变化中找机会,也给其他传统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传统行业面对技术革新,不能“守着优势不放”,而是要“拥抱变化”,瑞士钟表业一开始就是因为太依赖机械表的“传统优势”,才忽视了石英技术的发展,等到危机来了,才开始慌。

其实很多传统行业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以前的诺基亚,因为太依赖功能机的优势,错过了智能手机的浪潮;再比如传统相机行业,因为忽视了数码技术的发展,被智能手机冲击得一塌糊涂。相反,那些能及时拥抱变化的企业,往往能活得更好。

比如苹果,从电脑行业跨界到手机行业,靠智能手机改变了传统手机市场;再比如华为,从通信设备行业进入手机行业,靠技术创新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次,破局的关键不是“对着干”,而是“整合资源”和“创新”,瑞士钟表业能破局,不是靠跟日本品牌“硬拼”技术,而是靠汤姆克的技术突破、海耶克的模式整合,以及Swatch的产品和营销创新。这种“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的思路,对传统行业来说特别重要。

传统行业往往存在资源分散、模式落后的问题,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商业模式,同时在产品和营销上不断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数。

最后,行业要想长久发展,离不开“重新定义价值”,瑞士钟表业之所以能长久发展,关键在于他们重新定义了手表的价值,从“计时工具”变成了“文化符号”。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产品的功能价值可能会被替代,但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收藏价值是很难被替代的。

现在的瑞士钟表业,已经不再是那个只靠机械表生存的行业,而是一个融合了石英表、机械表、智能表的多元化行业,石英表依然占据着大众市场,机械表在高端市场闪闪发光,智能表也在积极布局。

这场“石英危机”留下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智慧,在变化中找机会,在创新中实现重生,在重新定义价值中长久发展,这不仅是瑞士钟表业的生存之道,也是所有传统行业在时代浪潮中必须学会的本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138届广交会开幕 参展企业... 新华社广州10月15日电(记者丁乐、洪泽华)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于10月15日至...
广交会追觅冰箱亮相,超低氧保鲜... 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现场,追觅冰箱多款新品亮相,包括首次在该展会亮相的Z-Fresh和Me...
AI最大赢家!研究预测:Ope... 快科技10月15日消息,摩根大通的最新分析报告称,虽然面临着来自DeepSeek等低成本大型语言模型...
AI全面优化!荣耀郭锐:Mag... 【CNMO科技消息】10月15日,荣耀品牌营销总裁、集团首席营销官郭锐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新款旗舰手机M...
2025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 近日,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Omdia(Canalys已并入)带来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最新数据,显示20...
透视规律!aapoker如何设... 透视规律!aapoker如何设置胜率(透视)发牌逻辑(确实真的有挂)1、让任何用户在无需aapoke...
透视科技!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么... 透视科技!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么用(透视)私人局透视(切实是真的有挂)1、全新机制【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
透视代打!aapoker发牌逻... 透视代打!aapoker发牌逻辑(透视)免费透视脚本(果然存在有挂)aapoker发牌逻辑辅助器中分...
透视科技!德普之星怎么设置埋牌... 透视科技!德普之星怎么设置埋牌(透视)免费透视(真是有挂)1、德普之星怎么设置埋牌系统规律教程、德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