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产业配套专场活动——聚变科创城启动仪式暨核能与核技术应用成果投融资路演在四川成都举行。活动上,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发布(简称“发展计划”)。
✦+
+
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发布
四川成都开启聚变科技产业新篇
目标定位上,发展计划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和产业链集聚等领域,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打造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的技术发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空间规划上,发展计划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集中布局3大区域。科技研发区集中落位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研发企业,产业集聚区主要承载可控核聚变核心及延伸产业项目,生活配套区建设人才公寓、城市商业、学校医院等公服配套。
产业生态上,发展计划布局建设聚变技术研发基地、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4大国省级创新平台;瞄准可控核聚变磁约束、惯性约束2条主流技术路线;聚焦可控核聚变材料与装备1个核心产业,包括超导材料、结构材料等上游产业,偏滤器、真空室等中游产业,运维检测、电力输送等下游产业;辐射带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激光光学、新型电力设备3个延伸产业。围绕产业定位,聚焦细分赛道,突出集群发展,动态优化产业图谱,按照一栋楼宇、一个赛道、一个专班、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套制度的思路,加快推动可控核聚变领域企业满园、产业满楼。
未来愿景上,发展计划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驱动力、全链条产业生态培育为支撑根基,聚焦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突破;以“人造太阳”商业化项目为支点,纵向培育上下游企业生态,横向联动关联产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闭环产业链与特色产业集群,催生“聚变+”新业态,为四川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绿色低碳、高科技引领的强劲动能;为实现“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梦想携手奋进,共绘未来能源图景。
关于聚变能的应用场景
关键技术突破等内容
成为与会专家学者
行业代表等关注的重点
👇
✦+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
徐国盛
人类离“人造太阳”究竟还有多远?
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现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徐国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人造太阳’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研究长脉冲、高约束、稳态运行条件下的聚变堆物理和工程技术,包含超过200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今年以来,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 徐国盛
那么,人类离“人造太阳”究竟还有多远?对此,徐国盛表示,“目前的实验装置(EAST)只是证明了原理可行性,而没有真实产生能量。但是,现在正在建造的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将真实产生能量。”他解释,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是为了让核聚变从实验室的 “理论”,真正变成能落地的“工程”,“BEST装置预计在2028年左右开始运行,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
+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
探索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
开发商用聚变能源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博士表示,新奥能源研究院2017年开启“无中子、低成本、商业化”的聚变研发探索,和聚变主流的氘氚聚变路线不同,新奥选择的是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旨在开发出清洁安全、燃料易得、成本低廉的商用聚变能源。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
新奥能源研究院先后建成两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玄龙-50”和“玄龙-50U”,2025年4月,“玄龙-50U”实现高温高密度下的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2025年5月,实现秒量级1.2特斯拉强磁场。新奥正在建设整体参数国际领先的球形环新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探索解决氢硼聚变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目标是2035年进入聚变示范堆阶段,实现氢硼聚变的演示发电。
▲现场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