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同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通到了咱们千家万户,深刻改变了咱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在广袤的农村,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网络给乡亲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机遇和精彩视野,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的风险、网络空间的杂音也如影随形。如何在这片全新的数字田野上,既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又有效防范风险、净化环境,引导广大群众文明上网、安全用网,已成为我们乡镇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认清形势:乡镇网络空间并非“世外桃源”。许多人可能觉得,网络安全是城市里、大公司才需要操心的事,离咱们农村生活很远。其实不然。随着乡镇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咱们乡亲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网络诈骗陷阱密布,农民朋友易成目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乡镇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量身定制各种骗局。“养老金账户升级”、“补贴发放”、“低价网购陷阱”、“仿冒熟人借钱”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可能因一次点击、一个电话就付诸东流。此外,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点击虚假中奖链接、在非正规平台登记个人信息等行为,也极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埋下安全隐患。
二是网络谣言滋生蔓延,扰乱乡村社会秩序。乡镇地区熟人社会特性明显,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任度高。但也正因如此,一些关于政策、食品安全、社会事件的未经证实的谣言,更容易在亲友邻里间迅速扩散。这些谣言轻则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误导生产生活决策,重则损害邻里关系、干群关系,侵蚀社会信任基础,甚至影响基层稳定。
三是网络言行失范频发,冲击乡风文明建设。部分网民误以为网络是法外之地,可以肆意妄为。有的在本地网络平台或社群中,因琐事争执便恶语相向,进行人身攻击;有的为了博取关注,散布低俗、庸俗内容;有的缺乏知识产权意识,随意转发盗版影视资源、抄袭他人劳动成果。这些不文明行为,与咱们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背道而驰,污染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深层次思考:问题背后折射出哪些短板?乡镇网络空间出现这些乱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数字素养“跟不上”: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社会环境,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的数字技能和网络安全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和防护技巧,容易成为网络风险的“受害者”。
二是优质内容“供给少”:相比于海量的网络信息,真正贴近乡镇生活、符合农民兴趣、能够有效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正能量、本土化优质内容还比较缺乏,未能充分占领网络阵地。
三是规则意识“较淡薄”:部分网民对网络空间的公共属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相对欠缺,容易放松自我约束。
汇聚合力: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每一位网民的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二是风险防控要“织密网、守底线”。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与公安、网信等部门的协作,对针对农村地区的网络犯罪露头就打,形成震慑。要建立健全本地的网络谣言发现、报告和澄清机制,发挥好村网格员、党员干部的“前哨”作用,第一时间回应关切、解疑释惑。
三是网络内容要“种好田、育新风”。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正能量挤压负能量的空间。要鼓励和支持创作反映乡村新貌、展示特色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作品,比如精美的乡村风光短视频、生动的致富故事报道、优秀的民俗文化展演等。要管好用好乡镇政务新媒体和村社微信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惠民政策、提供便民服务,使其成为服务群众、凝聚共识的连心桥。大力选树和宣传“乡村好网民”、“网络文明示范户”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
四是社会协同要“聚合力、强自律”。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涉农领域信息内容的管理,主动过滤清除有害信息。村“两委”要将文明上网、安全用网的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广大网民是网络空间的主人翁,要自觉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不浏览、不传播不良信息;理性发言,友善交流;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和个人信息。每一位网民的自觉自律,都是构筑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实基础。
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乡村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既要做网络发展的受益者,更要做网络安全的守护者、网络文明的传播者。手心相连,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数字田野上,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堤坝,培育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花,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丰富生活、促进发展、寄托乡愁的美好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充沛的网络正能量!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