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03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全球学界深切悼念这位照亮现代物理学的巨擘。
而在2024年8月,他曾亲密合作的伙伴李政道亦于旧金山辞世,享年98岁。
这两位华人科学史上的巅峰人物,终其一生未能解开半个多世纪的心结,只留下从并肩登顶诺奖到渐行渐远的传奇与遗憾……
1949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坪上时常出现两个年轻华人的身影。27岁的杨振宁刚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还有23岁的李政道则以天才般的思维活跃在理论物理领域,两人相差四岁却有着惊人的学术默契。
时任研究院院长的奥本海默曾坦言,他最乐于见到的景象,便是杨、李二人在草地上边走边讨论问题的画面。
这段始于芝加哥大学的合作,在普林斯顿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1956年,物理学界正被“θ-τ之谜”困扰:两种质量、寿命完全相同的粒子,衰变方式却截然不同,这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宇称守恒定律”严重冲突。
当整个学界都在循规蹈矩地寻找解释时,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提出了颠覆性假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并不守恒。
这个观点在当时遭到了诸多权威学者的质疑,甚至被视为对物理学基本规律的挑战。
但两位青年科学家并未退缩,他们逐一核查过往实验数据,确认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并精心设计了三种可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
在物理学家吴健雄团队的实验证实后,这一理论迅速震惊学界,被奥本海默誉为“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见证了历史性时刻。杨振宁与李政道身着正装,共同接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章,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华人。
彼时的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最佳拍档,更是生活中的挚友。1947年两人曾凑钱买旧车,横穿美国西部游玩七个礼拜,那些合影里的笑容,定格了他们最亲密的时光。
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份羡煞学界的合作与友谊,会在五年后彻底破裂。
1962年,杨振宁与李政道突然终止了所有合作,从此形同陌路。这场决裂的导火索,正是围绕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成果的署名顺序与贡献归属问题,而矛盾的种子早已在合作过程中悄然埋下。
根据两人后来各自的表述与相关史料记载,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是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原创思路归属。李政道认为,最初是他率先意识到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成立,并主动找到杨振宁展开合作;而杨振宁则强调,这一想法是两人经过长期讨论共同孕育的成果,不存在单方面的“首创”。
其二,是学术论文的署名顺序争议。在科研领域,署名顺序往往代表贡献大小,两人在后续整理相关成果时,对谁应排在前产生了激烈争执。
其三,是诺贝尔奖颁奖后的表述分歧。李政道认为杨振宁在某些公开场合的发言,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他在理论提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成为压垮友谊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这场争端,李政道曾怅然比喻:“我俩好比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忽见远处古堡亮灯,却为谁率先发现而争执不下”。
杨振宁则多次流露遗憾,称与李政道的合作曾令人羡慕,反目是“抱憾终生”的事。
1962年的激烈争吵后,两人彻底断交,昔日挚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场决裂也成了科学史上令人扼腕的遗憾。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决裂,不仅是个人恩怨,更牵动着中国领导人的心。在那个华人科学家亟待凝聚力量的年代,两位诺奖得主的隔阂被视为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多次尝试从中调解,希望能化解两人的心结。
1971年,杨振宁冲破重重阻碍首次访问新中国,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回国的知名华裔学者。在与周恩来总理的会面中,话题自然谈及了李政道。
周恩来深知两人决裂对华人科学界的影响,特意叮嘱杨振宁:“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以大局为重”。
此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有关部门曾多次尝试为两人创造沟通机会,希望借助故土的情感纽带消弭分歧。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两人的关系也十分关切。1983年12月,杨振宁在向邓小平提出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时,邓小平特意问到了李政道的近况,并主动表示:“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有什么矛盾不能坐下来谈呢?我可以出面为你们创造条件”。
此后,邓小平曾委托科学界前辈多次从中斡旋,甚至提议在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同时邀请两人出席,希望借助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家国情怀打破僵局。
遗憾的是,这些跨越国界与时代的努力最终未能奏效。每当有调解的尝试,两人都坚持自己的立场:李政道始终认为自己的贡献未得到充分认可,而杨振宁则觉得分歧源于误解而非恶意。
80年代,国内曾计划举办纪念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30周年的学术活动,试图以此为契机促成两人见面,但最终因双方都不愿妥协而作罢。
领导人的温情与诚意,终究没能撬动这段根深蒂固的隔阂。
直到2024年李政道逝世,两人都未曾有过公开的和解对话,这份遗憾也随着2025年杨振宁的离去,成为永恒的历史印记。
回望这段横亘半世纪的恩怨纠葛,实在难分绝对的是非对错,余下的,多是科学星路上一声沉重的叹息与无尽的无奈。
这两位曾联手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出口的科学巨擘,用智慧的锋芒击碎了物理界奉为圭臬的“对称神话”,让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思想基石,却终究没能解开人性深处那道复杂的“矛盾密码”。
他们曾并肩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以华人科学家的身份首次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民族赢得了沉甸甸的科学尊严。可这份荣光背后,个人情谊却裂成了无法弥合的缝隙,留下了永恒的缺憾。
周恩来总理曾叮嘱他们“以大局为重”,邓小平亦主动提出为和解创造条件,两代领导人的温情调解虽未能融化隔阂,却字字句句都藏着国家对科学人才的珍视,对学术团结的深切期许。
如今,两位巨匠都已归于璀璨星河,但他们共同点亮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仍在粒子物理领域持续发光发热,滋养出标准模型等诸多重大突破。而那段从普林斯顿草坪上的并肩论道,到诺奖巅峰后的咫尺天涯的往事,终究成了科学史上最令人动容的注脚。
或许正如杨振宁曾化用的古诗所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这份跨越山海却未能圆满的缘分,只能留待科学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慢慢品读,静静注解了。
参考资料:
[1]魏忠.宽容偏执 杨振宁的闹与李政道的道[J].今日教育
[2]张扬.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J].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