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机关近日披露了一起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我国家授时中心发起持续两年多的网络攻击案件。国家授时中心是国家标准时间测量和提供高精度时间基准的核心基础设施,连续遭到体系化高强度网络攻击,不仅暴露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也折射出我国网络空间面临深度隐蔽多元渗透的安全挑战。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网络攻防边界认知,高度警惕从终端设备到工业控制的全场景网络安全问题。
“授时战”本质是对“时间主权”的争夺,说明当前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博弈态势更趋复杂激烈。对时间的精准测量发布,是国家主权能力的体现。“北京时间”作为中国国家标准时间,需求来源最先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大地联网测绘,这是掌握中国主权边界范围的基础工作,后来更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凸显战略作用。
今天,“北京时间”不仅事关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也深度关联电力交通、通信导航、股市交易、航空航天等核心领域,属于中国国家战略资源。“北京时间”授时体系一旦遭受网攻破坏,将影响中国国家标准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引发网络通信故障、金融系统紊乱、电力供应中断、交通运输瘫痪、空天发射失败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国际时间陷入混乱。
当今世界,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拥有产生国家标准时间的所有核心设备研发能力。中国国家授时中心是承载“北京时间”产生、保持和发播使命的国家战略枢纽。对国家授时系统展开网络攻击,无非就是想通过破坏我们的授时准确性和稳定性,来否定中国对“北京时间”这一国家标准时间的主权能力。
“授时战”是数字时代技术演进与战略需求交织的产物,凸显发展自主创新与安全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在应用西方主导的联测数据后停止了世界时自主测量,结果在后来的几次航天发射和军事活动中,都“巧遇”国外数据无法下载的情况。而现在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已建成我国自主的世界时测量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北京时间”产生的科技自立自强。
从披露的相关案件情况看,这次对“北京时间”的网络攻击有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境外品牌手机漏洞,对工作人员存储其中的敏感信息实施窃密,并利用窃得的登录凭证,入侵到内部业务工作网络;接下来则是用多种网络攻击武器,对我专网信息系统实施高强度的渗透和攻击,过程手法无外乎是利用技术漏洞隐匿渗透的常见网络攻击那一套,但其中体现的攻击思路却令人警觉。
此次对我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对手从手机端着手,然后长期蛰伏,找准时机渗透进入,最终不惜动用国家级网络间谍武器,显示出对手已然采用“终端-内网-核心系统”的三级渗透路径,将个人移动设备、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纳入同一攻击链条,说明当前网络攻击手段已形成模块化组合,具备全链路多元渗透特征。
而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的关键基础设施也展示出高度互联特性,使得网络作战攻击面从传统计算机网络扩展至各类智能终端与工业设备,攻击者只需突破薄弱环节,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实际上,“授时战”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国家级网络攻击,通过对他国关键基础设施实施监控渗透乃至破坏摧毁,显示出了明显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特点,攻击范围更加广阔、力度更加激烈、强度更加持久,攻击手法则更加隐秘、方法更加灵活。
应对这类新型网络攻击,需要构建“全维度感知、全链路防御”的综合立体防护体系。此次案件中,国家安全机关通过长期跟踪,多次阻断对方攻击链路,并且成功固定网攻证据,展现了网络技术防御的有效性。这也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能力,提高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级标准,及时将授时、导航等关键基础设施纳入网络安全最高级防护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网络空间行为准则,遏制技术武器化滥用。(作者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学者)
下一篇:荷兰制裁中国芯片企业,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