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宇
化学化工学院
2023级硕博连读生
师从黄兴溢教授,主要从事被动冷却材料研究,以第一作者在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Bulletin等发表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资助,赴德国参加第74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及相关学术活动,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并获得唐敖庆化学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华谊奖学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等奖研金、金龙鱼专项奖学金、艾克森-美孚专项奖学金等。多次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26th Cross Strait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IEE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terials and Power Equipment以及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作口头报告并获得学术新人奖)等。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工23D101班班长。
基金委窦贤康主任颁证
参加中德科学中心林岛项目
作为中德科学中心与德国研究联合会(DFG)联合资助的林岛项目成员,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化学博士生及10名本科生共同踏上德国学术之旅。项目历经申报、函评及面试,最终从全国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德青年科学交流代表。
刘翔宇获2025年度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中国入选优秀学生证书
此次访问的德国高校与研究机构涵盖波恩大学、吉森大学、拜罗伊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顶尖学府。通过深度参访,我们不仅领略了德国科研体系的严谨与创新,更与多位国际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
拜罗伊特大学的Christian Laforsch教授将微塑料污染与生态毒理学结合,通过珊瑚礁模型系统揭示了塑料微粒对海洋食物链的级联效应;Holger Ruckdäschel教授则展示了可持续聚合物材料的多孔结构设计,其生物基泡沫材料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潜力令人瞩目。
拜罗伊特大学模拟海洋环境的实验室
波恩大学的Stefan Grimme教授以量子化学方法为核心,展示了DFT理论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Peter Vöhringer教授则通过飞秒光谱技术揭示了液态水分子振动弛豫的微观机制,其超快光谱平台为绿色荧光蛋白激发态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吉森大学的Jürgen Janek教授聚焦固态电池与纳米材料,其团队通过FIB-SEM技术解析电解质界面演化,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吉森大学电池实验室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Hubert Gasteiger教授以钙钛矿氧化物析氧催化剂为切入点,结合XPS原位表征技术,阐明了电化学界面的动态重构机制;Roland Fischer教授系统介绍了MOF材料的模块化合成策略,其团队在光电催化与污染物吸附中的创新设计为环境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验室
出访人员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合影
此外,德国研究联合会(DFG)的资助机制与洪堡基金会的博士后支持体系,为我们未来赴德深造提供了清晰路径。中国驻德大使馆的科教界招待会,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德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与人文纽带。
与中方、德方老师和我校本科入选同学在DFG的合影(右一:刘翔宇)
代表团在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合影
代表团在拜罗伊特伯爵歌剧院的合影
参加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第74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汇聚了包括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 Jumper(蛋白质结构预测AlphaFold开发者)在内的多位科学巨匠。大会通过讲座、圆桌论坛、学生汇报(Next Gen Science Sessions)等形式,构建了跨代际的学术对话平台。
John Jumper在报告中指出,AlphaFold的成功关键在于“化繁为简”——将蛋白质折叠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相互作用能计算,并依赖庞大数据库(如PDB)的迭代训练。他强调:“生物系统的‘简单性’往往隐藏于看似混沌的数据背后。”
John Jumper的报告
David MacMillan(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分享了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以铜催化剂替代贵金属(如钯、铑)的可行性路径,并直言:“可持续化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催化反应像酶一样高效且环境友好。”
Steven Chu(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则对氢能技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颠覆性潜力”,并呼吁青年学者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叉创新。
“巴伐利亚之夜”——学术沙龙与交流活动
德国林岛夜景
优秀博士生代表团合影
个人感悟
林岛之行不仅是一段学术旅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面对来自全球的青年科学家,我深刻感受到科研的共同语言——探索未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 此次交流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一流科研需要一流问题,而一流问题往往诞生于跨学科、跨文化的碰撞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因为前人的努力使得今天的我们能站在和西方比较接近的起跑线上,后续的重任则更多地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科研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科学家的使命不仅是发表论文、获得奖项,更是通过研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回应时代的重大命题。我们有义务让科学回馈社会,让科技真正改善我们的未来。
衷心感谢学校、学院以及我的导师黄兴溢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研究联合会和林岛诺奖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幕式上,主办方的一句箴言令我铭记至今:若非诺奖得主,人生仅有一次参与林岛诺奖大会的机遇。这段充满启迪的学术之旅,如同星辰点缀的梦境,已成为最珍贵的财富。在此,我诚挚邀请学弟学妹们踊跃申请2026年第75届诺奖获得者大会(交叉学科主题)。这里不仅是与科学巨匠零距离对话的殿堂,更是见证跨国界友谊与协作精神的窗口。愿这份独特的经历成为科研道路上的明灯,激励我们不仅追求个人学术理想,更携手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创立于1951年,旨在促进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的跨代交流。大会主题在物理、化学和医学/生理学等领域逐年轮换,经济学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
供稿|刘翔宇
排版|刘阳海博 唐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