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前,神情肃穆怀抱鲜花的人群排队进入缅怀室,吊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
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杨振宁生前的“老街坊”“老校友”前来送别这位科学巨匠。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科学馆一楼119房间设立的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坐落在清华园内的高等研究院是一座三层红砖小楼,是杨振宁晚年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他的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20日,是缅怀室开放的第三天,北京市最高气温10摄氏度。萧萧风中,有抱着孩子的家长、有带着学生的教师、有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排着队进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0月20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前来缅怀杨振宁先生的人群。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高等研究院门口走廊两侧摆满了吊唁人士带来的鲜花。穿过走廊,记者跟随吊唁人士领取一朵白色菊花并签字,进入缅怀室鞠躬吊唁。一间教室作为缅怀室,正中央悬挂着杨振宁先生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照片下面,摆满了黄色和白色的菊花。照片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从1920年到2020年之间杨振宁先生的照片。
10月20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走廊两旁摆满鲜花缅怀杨振宁先生。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缅怀人群中,一名坐在轮椅上戴着口罩的老人十分引人关注。她告诉记者,她姓钱,今年92岁,她的丈夫陈英(音)和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的同学。杨振宁先生在世时,她经常和他见面。尽管身体行动不便,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后,作为老同学的亲属还是坚持来祭奠。
“我希望你们都要向他学习,为我们的国家争气。像(杨振宁)这样的人太少了,希望我们的青年、知识分子都向他学习。”钱女士说。
87岁的北京五十中分校中学退休教师罗经琛和88岁清华毕业生李乃升来到缅怀室吊唁,他们表示自己在清华园居住,距离杨振宁先生居住的地方很近,经常能看到杨振宁先生。
“我们住在西楼,他(杨振宁)住在中楼,我们来看看‘老街坊’,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罗经琛和李乃升告诉记者。
10月20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民众排队缅怀杨振宁先生。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在缅怀现场,一位教师带着10名小学生从西安来到北京,前来悼念杨振宁先生。
“孩子们都了解过杨振宁先生的事迹,也曾去参观过西南联大旧址。悼念时,孩子们排队在杨先生遗像前鞠躬,集体去献花。”该教师说。
缅怀结束后,人们可以领取一份《杨振宁先生生平》。在这里面结尾处有一段话:他将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前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