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现在医院里救死扶伤的青霉素,最初居然是从一个“脏得离谱”的培养皿里长出来的。我第一次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手里的水杯都差点没端稳——这哪是科学发现啊,简直像老天爷随手丢的一个彩蛋。
故事的主角叫弗莱明,一个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英国科学家。那时候他正研究一种叫葡萄球菌的细菌,就是那种能让人皮肤发炎、伤口化脓的坏东西,实验室里摆了一架子装着这种细菌的培养皿,个个都得小心翼翼伺候着。
结果有一天,弗莱明要出门度假,走得急急忙忙,连培养皿的盖子都没盖严实。你说巧不巧,实验室窗户还没关,风一吹,不知道啥时候飘进来一点霉菌孢子,就落在了其中一个培养皿上。这要是换了咱们,回来看到培养皿里长了霉,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污染了”,顺手就扔垃圾桶了。
弗莱明一开始也这么想的。度假回来一进实验室,看到那个长了青绿色霉斑的培养皿,他皱着眉就伸手去拿,准备丢进废液桶。可就在抬手的瞬间,他突然顿住了——透过厚厚的镜片,他发现了个怪事:霉斑周围那一圈,原本长得密密麻麻的葡萄球菌,居然全没了!光秃秃的一圈,跟人为扫过似的。
我估计他当时肯定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度假回来还没缓过神。他把培养皿凑到灯光下翻来覆去地看,嘴里还嘟囔着“这不可能啊”。要知道,那时候还没人发现有东西能这么干脆利落地杀死细菌,之前对付感染,全靠病人自己扛,多少人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化脓丢了命。
说实话,换做我可能顶多觉得“挺有意思”,但弗莱明是真轴,他愣是把这个“脏培养皿”当成了宝贝。他把那点青绿色的霉菌单独取出来培养,看着它一点点长满新的培养皿,然后再跟各种细菌放在一起试——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不管多凶的细菌,只要碰到这种霉菌的汁液,没多久就蔫了。
这时候弗莱明才真的慌了,不是害怕,是激动得慌。他拉着实验室的同事过来,指着培养皿喊“你们快看!这东西能杀菌!”同事一开始还以为他疯了,凑过去一看,也跟着傻了眼。后来他们才搞清楚,这种霉菌是青霉菌,从里面提取出来的活性物质,就是咱们后来叫的青霉素。
不过说真的,发现归发现,要真能用在人身上可没那么容易。弗莱明自己折腾了好久,也没能提取出足够纯、足够量的青霉素。直到好几年后,另外两个科学家接手,足足熬了18个月,才弄出一点点黄色粉末状的纯青霉素。
第一次给人用的时候更惊险,病人是个败血症患者,用上青霉素后病情立马好转,可刚看到希望,提炼出来的药就用完了。大家急得团团转,最后没办法,居然从病人的尿液里回收没代谢完的青霉素,就这么凑活着用,才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现在想想,这事儿真挺玄乎的。要是弗莱明那天盖好了培养皿,要是他度假回来没多看那一眼,要是他没那么“较真”地研究那点霉菌,说不定青霉素的发现还要晚好多年,多少生命可能就这么错过了。
对了,还有个冷知识,后来人们发现青霉素也不是万能的,有的人会对它过敏,有些细菌用多了也会产生耐药性。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厉害——就因为这个“脏培养皿”里的意外,人类对抗感染的历史直接翻了一页。
我每次在医院看到医生开青霉素处方,就会想起那个没盖盖子的培养皿。你说这科学发现有时候是不是特奇妙?不是按部就班的计划,反而像是不经意间的“捡漏”。你们还听过哪些科学史上的意外发现?评论区跟我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