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50多个国家的代表面前,徐龙介绍了重庆破解超大城市拥堵的方案,赢得广泛赞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深知家乡地形的崎岖与交通的复杂。作为一名科技民警,他坚信数据的力量能够改变传统治理模式。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交通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解剖并治愈着城市交通的“痼疾”。
梳理150亿条数据 让早晚高峰消散时间提前
重庆被有的网友戏称为“一座导航软件都会迷路的城市”。桥隧相连,立交盘旋,传统的交通治理经验在此常常“水土不服”。徐龙自从2006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直对家乡的交通管理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去平原城市调研取经,却发现那里的成熟经验在重庆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前,往往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难以系统性地适配。
徐龙在日常工作中。
一个创新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开发一套能够覆盖整个中心城区、能为每一条道路精准“把脉”的智慧管理系统。为此,徐龙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半年的技术攻坚,他们整合了中心城区5500多段道路的150亿条数据,其工作量与技术难度超乎想象。
但徐龙一直坚信,数据不会说谎,也是最直观能破解问题的“钥匙”,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它们。“我们要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告诉我们每条路的真实‘身体状况’!”
在他与团队的坚持下,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平台建成。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对拥堵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更能进行趋势预测,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干预”的跨越。
徐龙在日常工作中。
据统计,该系统上线后,重庆中心城区交通异常事件平均发现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2分钟,跨部门联动响应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升了3.6%,拥堵指数从2.04降至1.92,早晚高峰消散时间分别提前25分钟和15分钟。
规划执法 APP让执法时间从10分钟缩至3分钟
如果说智慧交通系统是治理的“宏大叙事”,那么徐龙在执法规范化上的探索,则体现了他的“微观匠心”。长期的一线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执法的公信力源于每一个细节的公正。
在日常执法中,徐龙发现路面执法中因裁量标准不统一,同一违法行为处罚尺度不一,不仅引发群众矛盾,还可能影响执法公信力。他带领团队历时六个月,首创编制了35万余字的《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执法指引》,将现行违法细化为946种情形,固化每种情形的法律条文、处罚依据等,并规范民警执法言行与程序。
然而,徐龙认为,仅有文本规范还不够,必须借助技术手段将其固化到流程中。紧接着,“交巡执法通”APP应运而生。
APP关联23类数据,融入OCR、人脸识别等智能模块,让民警“拍一拍、扫一扫、点一点”就能完成执法。同时,该APP还拥有自动核查人车信息并预警功能;支持216种简易程序违法“先取证后处罚”;提供电子罚单扫码缴费等5类33项便民服务。自上线以来,重庆交警月均使用该APP执法60余万起,每起执法时间从10分钟缩至3分钟,每年减少纸质档案750万卷,节约支出超千万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
让新能源汽车万车事故率环比下降22.3%
徐龙在日常工作中。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带来的安全挑战,徐龙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安全这一新兴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新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的安全管理必须同步跟上,甚至要未雨绸缪。”
从2021年开始,他带领团队走访56家车企及机构。构建“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在未知领域艰难跋涉。
打造健康管理系统,最难的是打通数据壁垒,协调各方利益。他不厌其烦地与相关企业沟通,阐述数据共享对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健康管理系统,汇聚10大类生命周期数据,搭建5项安全预警模型,为在渝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建立数字健康档案,实时监测“三电”健康状况。一次系统筛查中,他们发现某品牌某批次车型电池参数异常,及时反馈并督促厂家召回维修1700余台车辆,避免了潜在风险。
依托该系统,重庆建成了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综合检测站,创新“线上主动数据检测+线下精准项目检测”模式,形成“线上预警—线下检测—维修反馈”闭环,使新能源汽车万车事故率环比下降22.3%。相关经验更支撑形成了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其参与研发的项目荣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宏观路网到微观执法,再到新兴产业安全,徐龙始终站在技术前沿,以一名公安民警的视角,思考着如何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安心。
他说:“技术是冷的,但应用技术的人心是热的。”正是这份带着温度的匠心持续为山城交通注入智慧动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初心与担当。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