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跨越两个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半个多月前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巨星陨落全网用“一路走好”来送别、致敬,来悼念这位物理学巨擘。
时隔一天后,杨振宁的妻子翁帆终于发文、字字催泪,清华大学吊唁堂中各界人士前来吊唁、细节感人......
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说起杨振宁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根本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
作为被全世界公认的物理天才他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诱惑,在祖国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的时候,回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学界誉为现代物理学基石之一,奠定了中国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那一年他让中国人在科学界挺直了腰板:“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觉得的自不如别人的这种心理作用。”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虽然更改过国籍却从未忘记祖国,始终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的嘱托。
1971年中美尚未建交时,杨振宁成为首位访华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直接促成邓稼先等科学家重返科研岗位,挽救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停滞局面。
之后,他又通过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等平台,资助1200余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其中多人成为后续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晚年的杨振宁更是将全部心血倾注故土,2003年他定居清华园把高等研究院打造成学术高地,帮助清华引进了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
当被质疑“回国养老再无贡献”时,80多岁的他还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30多篇SCI论文、参与建设60多所顶级实验室。
10月18日,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杨振宁的讣告也是由清华大学最早发布。
之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此设立缅怀室,于18日至24日期间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
清华大学吊唁堂细节感人
10月19日,各界人士排队进入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吊唁。
虽然悼念当天是周日,但一大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外学生和各界民众依旧早早赶来、排起长龙,等待吊唁杨振宁先生。
这里是杨振宁曾参与筹建并担任名誉院长的地方,前来吊唁的有的是校内学生、有的是校友团组团回校,也有问询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
有前往现场的记者注意到,在缅怀室外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还有外地的网友特意让外卖小哥买了鲜花送过来送杨振宁最后一程。
缅怀室外的墙上,展列有二十多张照片,记录了杨振宁生命中的不同时刻。从孩童、青年到老者,前来吊唁的人们驻足在此,重温这位科学巨擘的传奇一生。
从现场的视频来看,杨振宁的遗像摆在缅怀室的正中间,遗像上方写着“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9个大字,而遗像下面布满了吊唁者送来的鲜花。
在缅怀室的另一面墙上,可以看到贴满了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工作和生活的照片以及其他照片。
而前来悼念的人士,有人面容沉重有人强忍着悲痛情绪还有人泪流满面,因为在他们眼中,杨振宁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始终心系中国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前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表示:恩师杨振宁是“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汪忠惋惜,杨振宁一直很关心国家的人才培养,作为清华教师,他将更加努力,为祖国培养一流人才。
而让网友泪目的不仅只有大家送别杨振宁,杨振宁妻子翁帆的悼念文章也让网友看哭了。
翁帆终于发声字字催泪
10月19日,杨振宁的妻子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名为《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文章进行悼念。
文章中她写道:“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翁帆看来,杨振宁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而能成为杨振宁的妻子,携手走过21年,她说她很幸运。
文章结尾写道:“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对我们而言,杨振宁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学术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翁帆的这篇悼念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更让我们了解了杨振宁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奉献。
而作为科学界的“巨星”,杨振宁除了各种荣耀加身外,这一生唯一备受争议的地方,恐怕就是他和翁帆之间的感情问题了。
2004年,28岁的翁帆嫁给了82岁的杨振宁,消息传出后整个社会一片哗然,而这段相差54岁的婚姻也在质疑声中走过了21年。
杨振宁曾在采访中动情的表示“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这足以表示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世俗。
而他们这么多年来的恩爱与守护,大众也都看在眼里。
每次出席公开活动他们都携手相伴,每一场生日宴都互相为对方准备惊喜,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看出他们满满的爱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