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的这段楼梯提醒我们,无论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在新兴产业中抢占制高点,都可能需要经历反复摔打的过程。创新过程当然可以期待奇迹,但是也需要校准预期、稳扎稳打。
每道“伤痕”都是创新的勋章
■ 本报评论员 逯海涛
10月20日,宇树科技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其流畅的舞姿和更加像人的外表,引发了不少关注。
然而相比这款炫酷产品,笔者更想说的是一段楼梯。据《人民日报》报道,宇树科技负责人曾向来访者展示过办公楼的一段楼梯,低处的台阶边缘多处破损,越往上,破损痕迹越少。原来,这是训练机器人时留下的。这段楼梯,体现着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最真实的逻辑。今天H2的翩然起舞,正是从那段“伤痕累累”的楼梯上,磕磕碰碰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结果。
这段本不必示人的楼梯,不仅讲了一个技术不断突破的故事,更体现出一种创新方法论和创新心态。在高精尖的创新领域,没有轻而易举的奇迹。真正的创新者,须直面每一次跌倒,并善于从中汲取失败的养分,直到把跌倒的脚印踩成通往成功的台阶。
放眼当下,我们身处一个热衷谈论“风口”与“颠覆”的时代,有时却忽略了创新过程中那些枯燥、艰苦甚至充满挫败感的“爬楼梯”阶段。宇树科技的这段楼梯提醒我们,无论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在新兴产业中抢占制高点,都可能需要经历反复摔打的过程。创新过程当然可以期待奇迹,但是也需要校准预期、稳扎稳打。
贵州深山里的“中国天眼”,从1994年首次提出设想,到2016年正式落成,历时22年之久;北斗导航系统从1994年起步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三代航天人接力奋斗了二十六载。可见,许多“国之重器”的诞生,研究的“惊世一跃”,都离不开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扎实的积累。无论是“一口吃成胖子”还是“天上掉下一个馅饼”的心态,对于推进自主创新来说都有害无益。同时,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也离不开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创新心态。
中国式自主创新,慢不起、等不起,但是也心急不得、浮躁不得。在创新这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需要多方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尤其需要尊重科学研究本身的节奏和规律,秉持长期主义。在浙江,通过建设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宽容失败的环境、出台“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人才政策、坚持“谁能干让谁干”的原则、打造“有求必应”与“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等,孕育出了肥沃的创新“黑土地”。就如湘湖实验室研究员陈晓超所感慨的:“正因为这份信任,我才更有勇气迈开步伐,尝试过去不敢尝试的、更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
宇树的产品发布视频中,H2在舞台上丝滑起舞,越来越具有“活人感”,而那些当年在楼梯上跌倒又爬起的时刻,已经化作一行行代码,融进了它的每一次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