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学研究者,今天是我触摸梦想之门的日子。”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五年级学生卢梓菡惊奇地捧起心脏解剖模型,指尖轻轻触碰到心室的分隔。他按照学院教授的指导,慢慢地将模型拆解开,露出了内部精巧的结构。“原来心脏里面有这么多小房间啊!”他轻声惊叹道,旁边的同学也凑过来一起研究血液流动。随后,卢梓菡拿起彩笔,在画纸上仔细勾勒出心中的心脏——他特意用红色标出动脉,蓝色标出静脉,还在旁边写道:“这颗心脏每天跳动约10万次,是我们身体里最勤劳的‘劳模’。”他也成功入选了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的科技英苗计划,有幸与大学教授一起进行持续性的科学研究。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探寻大学之大”系列校外课程中的一幕,也是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工作生动实践中的一瞥。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科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的引领下,知新学校学生利用半天时间走出自己的“小”校园,踏入大学的“大”课堂,开启以“探大学之‘大’,究育人之‘道’”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暨“大手拉小手”文化体验实践。学生根据兴趣在选课平台自主选择,组成4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小组,分别去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逸夫书院、医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和音乐学院开展探究性学习。
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不足的困境,更创新设计了一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无缝衔接的形式。它要回答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让学生在埋头课本的同时,也能仰望星空,亲眼看见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广阔应用与深远意义。
感受大学生活之大趣
书院文化学习小组的任务是扮演“开放日小策划师”,为同龄人设计一条探索书院的路线和互动游戏。在“创想营”环节,学生分组合作,用彩笔和便笺纸进行头脑风暴,选出书院中最有特色的场景并设计互动方式。随后,他们变成“校园小侦探”,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沿着“建筑细节”“文化空间”和“活力天地”三条路线深入参观。
学生仔细观察门窗纹样和庭院布局,也通过讲解知晓了“修德讲学”院训的由来,以及邵逸夫先生捐资助学的故事。在“交响厅”环节,大学生现身说法,把抽象的大学精神变成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在心中描画对大学的向往。他们聆听大学生自弹自唱的原创歌曲,在歌声中感受青春的热情,也踊跃分享自己对未来的想象。
“创意实验室”和“社团互动营”中,学生动手调制蕴含书院理念的“特饮”,还参加辩论社、手工社、音乐社等微型体验。在手工环节,他们认真制作小礼物,准备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从中体会到珍惜与感恩。最后,所有的观察和体验被整理成一份份“开放日策划案”,有的学生还用诗歌描绘出心目中的大学生活。在这里,艺术的观察、语文的表达和历史的感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情感成长打下基础。
了解医学之大用
医学院的课程从“全国每年约4000万中小学生遭受意外伤害”这一现实问题切入,核心任务是让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向家人演示至少一种急救方法。
在“急救任务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已有的认知。在“急救知识库”,他们通过“医学先辈介绍墙”和捐献者的故事,了解到遗体与器官捐赠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生命的延续和爱的传递让每个学生心生敬意。随后,教师借助精细的人体结构模型讲解急救步骤,学生通过虚拟解剖实验,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急救实战营”,模型拼装竞赛既考验学生对人体器官位置的熟悉程度,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拆装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之后的模拟急救演练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课程以“急救宣传站”收尾。通过观看《急诊科医生的一天》视频,学生体会到医生职业的挑战与崇高,有的还跃跃欲试成为“家庭急救小医生”。课后,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感兴趣的人体器官,用文字记录感受。
体验科技之大能
走进数据科学学院,学生仿佛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技世界。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发明AI工具的,你能不能也从生活出发设计出有用的小发明?”
在“智享生活坊”,大学讲师从智能语音助手、图像识别技术讲起,通过分析通信网络优化、华佗GPT智能导诊等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技术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并扮演“未来科技探索者”设计自己的智能工具。“荧光奇妙屋”环节,通过对比传统荧光材料与AIE材料及其在发电玻璃、农业大棚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AI艺术小法庭”是最引人思考的环节。学生对比画家凡·高的真迹与AI仿作,分角色扮演“版权律师”“AI工程师”和“艺术评论家”,围绕“AI模仿是抄袭还是学习”展开辩论,最后共同制定《我们的AI使用守则》,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确立创新的伦理底线。现场,学生还亲自尝试用AI完成智能问答和创意绘画,兴奋地与这位“无所不知的老师”互动,解决难题,创作充满想象力的画作。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意识。
聆听音乐之大妙
音乐学院里,学生化身“小小音乐大使”。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学会一首外文歌曲,并用一种新奇乐器进行演绎,让亲朋好友感受音乐的美妙”。
“音缘启航站”通过贴纸游戏和地图标记,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音乐”的初步认识。“乐探解码坊”通过走访专业场地,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在“异域传音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外国歌曲,细细体会“温暖问候”与“劳动欢快”两种情感。同时,他们还接触了印尼的佳美兰音乐,敲击独特乐器,完成小组合奏。
观摩作曲部的课程时,学生亲眼见证一首音乐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对创作充满好奇与向往。参加大师班课程中的合唱排练,则是学生另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从热身、气息训练到练声,最终用清澈的童声唱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立十周年创作的《凤栖南岭 志远翱翔》,学生唱出的每个音符都传递出对校园文化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的“和鸣乐创舱”环节,学生将精心排练的外文歌曲合唱与佳美兰乐器演奏完美呈现,把积累的人文感受与创新热情升华为跨文化理解力和审美表达能力。
眺望未来之大
“探寻大学之大”系列课程在三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学习时空被重构,教育资源被打通。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成为小学生可以触摸的“活教材”,实现了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其次,课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每个模块都以真实的“驱动问题”开始,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策划者和创造者。在角色转换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最重要的是,课程回归了基础教育的基础价值。课程不是为了过早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播种工作”。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学生心中种下求知的好奇、探索的勇气、社会的责任和文化的包容。
“探寻大学之大”系列校外课程是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的扎实实践,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回应。学校带领学生走出“小”校园、走进“大”世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与知识、与社会、与未来的真实联结,这种探索启示我们:教育的边界,不应该是学生视野的边界。当小学生能够站在大学的肩膀上眺望世界,他们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高度和可能。
(作者单位均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9版
作者:刘 洁 张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