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资江,西湖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已启动数据采集;智慧供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供水管网状态;数字城管中心AI算法捕捉城市管理“症结”;市民通过““城管随手拍”上传的问题2小时内直达处置人员……如今,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邵阳市城市管理各领域,推动城市管理从粗放向精细、被动向主动转型,“科技赋能、智绘城市”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搭起“智慧框架”,让城市管理有“脑”更有“眼”
一个底座,让“城市家具”全入“库”。一体化智慧城管平台整合主城区70平方公里基础地形图、16.8万个城市部件、2.3万个地理编码及7000余个单元网格数据,建成标准统一、动态更新的城市管理数据库。依托5G、AI模型搭建的“城市管理一张图”,将路灯、井盖等“城市家具”与占道经营、道路积水等事件纳入数字化监管,改变了“底数不清、统筹不足”的治理困境。
N类场景,让科技守护城市角落。“汛期前排查管道,以前得撬井盖下去看,现在用QV窥探仪,管内积淤、裂缝看得一清二楚。”正在日常管道排查的市政技术员小王谈及汛期排查时说道。他操控着带摄像头的探测仪,屏幕实时传回管内画面:“你看这里,石头卡住了,下雨准积水,得马上清淤。” 市桥梁管理所内,养护员小李每天查看监测系统:“昨晚风雨大,伸缩缝位移虽在安全范围,但下午得检查螺栓。”系统实时更新位移、应力等数据,市政部门依据风险评估报告及时维护,让桥梁安全“看得见、管得住”。
多层级联动,让问题解决“指尖直达”。“以前反映问题得打3个电话,现在拍张照就行。”大祥区张阿姨通过“城管随手拍”上传垃圾桶满溢照片,数字城管中心值班员小陆立即派遣工单至区城管局,15分钟后执法人员到场清理,半小时内反馈办结。
这些“从指尖到现场”的联动,是邵阳市“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在运转。从发现问题到结案,全流程闭环管理,每个环节限时办结,处置成效与考核挂钩。
拓展“智慧”应用,让服务有“温度”更有“速度”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设备,得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市城管局局长在调研时强调。如今,从燃气安全到用水便利,从问题处置到日常服务,智慧城管正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织密安全“防护网”。市城区200余辆渣土车配备定位终端,偏离路线即时预警,违规行为从“事后追查”转向“事前拦截”;公园湖畔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及时劝阻湖边玩耍学生,防溺水管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瓶装气网点全覆盖防爆摄像头,燃气安全多一层保障。
升级民生“体验感”。湖口井体育公园的智慧跑步系统、健身器材,实时显示运动数据并提供科学指导;市自来水公司建成“供水管网一张图”,夜间监测到用水量异常,连夜修复漏点不影响居民用水;燃气公司实现缴费、查询“一网通办”,物联网表具让市民告别“忘充值停气”烦恼。
提速问题“处置率”。市民王先生在菜市场门口发现占道经营,通过“城管随手拍”上传照片,不到半小时执法队员到场劝导。“以前可能堵半天,现在反映了就解决。”这背后是AI算法与人工处置的无缝衔接,数字城管中心每天至少处理上百条各类城管问题,平台的加入,让问题平均处置时长从数天缩短至2小时,响应效率提升80%以上,实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
展望未来,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舒心
“智慧城管的核心,是让技术真正服务老百姓。”市城管局局长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智慧城管迭代升级,探索城市管理智慧化更多可能,让“一键找城管”更方便,让AI算法更懂市民需求。
从桥梁上的传感器到手机里的“随手拍”,从数字城管中心的屏幕到家门口的路灯,科技正悄悄改变着城市管理的模样。这座城市,正用科技的“笔”、民生的“墨”,描绘一幅更聪明、更宜居的生活图景,书写着更加暖心、幸福的故事。
(作者 陈细华 唐征平)